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胡乔木眼中的毛泽东
发布时间: 2009-09-11    作者:程中原    来源:国史网 2006-04-10
  字体:(     ) 关闭窗口

  《纵横》杂志记者郭岭松对程中原的采访稿

  记者(以下简称记):程先生,您好。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享有中共党内第一枝笔盛名的胡乔木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对阐述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对客观公允地评价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卓著功勋及其晚年所犯错误,对在新时期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天,我们想请您围绕“胡乔木眼中的毛泽东”这个主题来谈一谈。

  程中原(以下简称程):好的。

  记:胡乔木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是从延安时期开始的。他是怎么到延安去的呢?

  程:这个,说来话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套用“逼上梁山”那句老话,是“逼上延安”。也就是说,胡乔木是被国民党反动派逼迫到延安去的。

  胡乔木1930年秋进清华大学历史系。不久就参加了北方左联。冬天,加入了共青团。第二年春天即担任清华团支部书记。后又任北平市西郊团区委书记,为革命刊物《北方青年》主编之一。秋天调任北平团市委委员、宣传部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参加抗日运动,主编一种小报,抨击国民党妥协投降,宣传抗日救亡。被国民党北平市政府公安局列入缉捕的黑名单。胡乔木没法再在清华住下去,只能东躲西藏。几乎与此同时,由于对团内一个干部是否托派与上级产生分歧,胡乔木被批评为右倾而遭撤职。

  胡乔木处境艰险,长时间没有和家中通信。母亲思儿成疾,父亲就赶到北平来找他。胡乔木在北平无法立脚,被逼于1932年5月回老家盐城。他在家乡从事进步活动,主编刊物,宣传革命。这年秋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不久,当地党的负责人叛变投敌,带着敌人四处搜捕党内同志。胡乔木隐蔽在他姨夫朱木香开办的贫儿教养院内,才避过一劫,逃到上海。胡乔木写信给朱自清先生,希望能回清华。朱自清告他已无法遂愿,但设法给他开了一张转学证书。于是,胡乔木转入浙江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学习。

  浙大英文专业这一届连胡乔木在内一共只有三个学生,所谓“先生讲,三生听”。其中有一个名叫王作民。她和苏灵扬是中学同学。

  记:这个苏灵扬是周扬的夫人吗?

  程:是的。她们是一起在松江女中因编壁报斥责蒋介石不抵抗而被迫离校的。一次王作民到上海周扬家里,让周扬看了胡乔木写的文章,周扬夸奖说“这个青年很有思想啊”。胡乔木和王作民参与领导驱赶反动校长的学潮,结果得到一纸“着该生毋庸来校注册”的通知――被学校除名。

  胡乔木又被逼离开杭州,来到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并于1935年5月重新入党。由于上海地下党组织不断遭到破坏,干部紧缺,胡乔木很快参加了领导工作。他先后担任社联党团成员、文总党团书记、江苏临委委员。在白色恐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胡乔木等一批干部在上海很难立足。1937年春,党中央决定,党在左翼文化战线上的干部,除留下一部分在上海坚持外,分四路撤离上海。夏衍等人南下香港,阿英等人去了苏北,还有一部分到大后方重庆、桂林等地,周扬、胡乔木等先后奔赴延安。

  胡乔木在清华上了黑名单被逼回盐城;盐城入党后又因出了叛徒不得不逃走,到了杭州;闹学潮被除名又逼到上海;最后又因白色恐怖被逼转移到了延安。所以我说,概而言之,胡乔木是被国民党反动派逼上延安的。不是那样一步一步逼,胡乔木还很难到毛主席的身边呢!

  记:说得有道理。那末,胡乔木到延安后,是什么样的机遇得到毛主席赏识的呢?

  程:胡乔木1937年六七月到陕北,一开始还不在延安。他是在云阳办青训班。1938年10月才到延安。1939年《中国青年》复刊,胡乔木任主编。要说缘分,胡乔木与毛泽东的缘分由此开始,是《中国青年》给他们结缘。

  当时,正值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毛泽东写了《五四运动》一文,又在抗大作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的演讲,强调青年运动和知识分子要同工农民众相结合。胡乔木则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强调青年运动和知识分子要寻求发展,必须学习和接受马列主义,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毛讲要同工农民众相结合,胡谈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刚好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抓住了青年运动的要害。在怎样发扬五四传统这件事情上,胡乔木和毛泽东可以说是“心有灵犀”,“异曲同工”。我想,胡乔木这一篇文章会给毛泽东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个乔木非同一般,很有见识,很有才干。

  记: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可以说是胡乔木一生的转折点。皖南事变之后,中央调他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主要是编辑《六大以来》。

  程:是的。皖南事变前,毛主席就开始编“党书”了。毛主席很了不起,他看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一定要在全党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要让全党认识到:王明路线从极“左”到极右,对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危害;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又是怎么样指导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而最好的办法是向历史学习,接受历史的教育。由此开始编辑反映党内斗争历史的文件、资料,首先是编《六大以来》。皖南事变之后,毛主席更加痛感彻底肃清王明路线影响的紧迫,加快了全党整风的准备。

  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协助编书的是王首道。人手不够,需要充实力量。1942年2月中央政治局开会决定,增加秘书处人员。胡乔木是其中之一,所以他是毛泽东的秘书,又是中央政治局的秘书。冯文彬讲过调胡乔木的经过。王若飞当时是党中央秘书处处长。他找冯谈话,说主席那里要调你一个人呀。冯问调谁。王说是乔木。说实在的,冯文彬有些舍不得。但立即表示:主席要的人,我们放,我们放。

  胡乔木到毛主席身边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毛主席指导下协助编辑《六大以来》。胡乔木好比学徒,毛主席就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师父。在毛的指点下,完成了这项工作。接着又编《两条路线》,《六大以前》。这些工作对于胡了解、熟悉党的历史有极大的作用。毛泽东对胡乔木的工作非常满意。三十年后,毛泽东在1971年夏南巡途中,在长沙接见广州军区负责人,谈到胡乔木时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这个人有点知识,他搜集了那样多的文件,编了两大本,印出来让大家讨论,才把问题弄的比较清楚。”

  记:听说毛泽东还说过“靠乔木,有饭吃”。这个说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呢?

  程:胡乔木编完“党书”以后,留在毛主席身边,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协助管《解放日报》。按照毛主席的要求甚至直接出的题目,写了不少社论和时评。解放战争时期,胡乔木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一年时间里,新华社播发他撰写的社论、新闻、评论性新闻三四十篇。当时处在那样一个战争环境,天上有国民党的飞机,后面又有几十万追兵紧追不舍。那样一种情况下,一般文字工作者是适应不了的,既要有才气,又要有积累。毛泽东这个话,主要是讲胡乔木有捷才,夸奖他才思敏捷,出手很快,能够适应战争环境。毛要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胡乔木很快就写出来了。真所谓依马可待。其他笔杆子难有这种本事。所以说“靠乔木,有饭吃”,靠别的什么人就只有半碗饭吃,甚至没有饭吃了。

  记:《六大以来》等书的编辑工作,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为起草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所作的准备工作。第一个《历史决议》对中共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做出了结论,从根本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地位。在决议的起草过程中,胡乔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程:1941年9月10日到10月22日,胡乔木列席了检讨党的历史特别是十年内战后期政治路线问题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43年9月至1944年5月,又列席了深入讨论党史和路线是非的中央政治局整风会议,参加了党的高级干部及“七大”代表的学习、检查。通过这些活动,胡乔木对党的历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为日后参与起草《历史决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5月10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组织“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任弼时为召集人,着手《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胡乔木参与了起草工作的全过程。1944年中,继任弼时之后,胡乔木起草了一个《决议》草案。尔后,他又参与了在毛泽东修改过的《决议》草案稿基础上进行的修改工作。1945年4月20日,《历史决议》草案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原则通过后,胡乔木协助毛泽东几经修改,直到1945年8月9日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一致通过。杨尚昆回忆说,毛主席亲自修改《决议》,“乔木从旁帮忙,把主席的不少重要思想用恰当的文辞表达出来”。

  记:把“重要思想用恰当的文辞表达出来”,这句话最大程度地概括了秘书工作的真正内涵。毛泽东的许多重要讲话和文章的背后,应该有胡乔木默默耕耘的身影吧。

  程:据叶子龙(他也是毛主席的秘书)回忆,纪念张思德的追悼会,是胡乔木请毛泽东出席的。毛泽东到会场后,即席讲了话。回来后,胡根据毛讲话的内容、意图,整理成一篇文章,就是《为人民服务》。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成为革命队伍中广泛流传的警句。

  当时有很多文章都是毛泽东出题目,胡乔木根据毛的想法动笔起草,而后再经过毛修改加工才最后成文的。

  著名的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1942年5月讲的。当场有速记稿,胡乔木本人也有记录。会后,他将讲话整理出来。经过了多次修改,这篇讲话到1943年 11月才公开发表。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辞,明确指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文章里面引用了《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毛泽东写东西很少用西方典故。看来,这是胡乔木向毛主席提供的。还有如著名的“六评白皮书”(编者: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这些评论是针对该白皮书所发),即《无可奈何的供状》、《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评论,也是毛泽东和胡乔木合作的产品。其中第一篇是胡写毛改。其余五篇都是毛泽东亲笔撰写,胡乔木在其间也做了工作。第四、五、六篇的标题是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时胡乔木另拟的。发表时为《四评白皮书》、《五评白皮书》、《六评白皮书》。

  记:胡乔木好像是在西柏坡时期开始负责新闻工作的。

  程:在延安整风的时候,胡乔木就参与领导《解放日报》的整顿,协助毛泽东领导《解放日报》的改版了。但比较全面负责,正如你所说,是在西柏坡。1948年4月,中共中央到达西柏坡以后,毛泽东要求胡乔木独当一面,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具体负责新华社主要干部的集训,并为中宣部和新华社起草了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一系列指示。七届二中全会后,胡乔木起草了一篇关于这次会议的新闻稿,通过新华社发往全国、全世界。这实际上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先例,就是每次中央全会结束之后,都有一个公报。当时虽然名义上不叫公报,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记:从什么时候开始,毛泽东把胡乔木公开推到前台?

  程:应该说,新中国成立,胡乔木担任新闻总署署长,就开始走上“前台”了。但那时在全国特别是全世界,胡乔木的知名度还不那么高。毛泽东从党和国家的需要着眼,……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