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如何奠定新中国的家底
发布时间: 2009-07-15    作者:何虎生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07-15
  字体:(     ) 关闭窗口

     2、打一场经济的胜仗
  新中国建立伊始,百事待举,需要解决的财经问题很多,遇到的困难很大,如何迅速治理好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尽快实现财经统一,制止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物价,恢复工农业生产,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
  19498月到10月,由于经济发展需要,货币发行额曾一度比7月底增加了6倍多,而此时物资又明显不足,再次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危险,而当时一些投机资本家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认为新政权是土包子,只会打仗,不懂经济,即所谓共产党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经济是零分,因而正借此兴风起浪,妄图打击新中国的经济基础。
  奸商们的投机活动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生活,扰乱了社会秩序,惩治奸商,稳定市场,稳定人民的情绪,已成为一件十分急迫的事情。
  在毛泽东和陈云等中财委的人看来,遇到问题和困难是不可能照搬过去的经验或引用外国的经验的。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办事,碰到了问题,才能拿出新的观点和办法,一件一件事来做。在农村和城市遇到的问题不一样,解决办法不一样。东北中等城市的财经工作和上海、天津、武汉、南京等大城市的财经工作又不一样,苏联十月革命后的经验与中国的经验也不一样,这些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而这些都是毛泽东一贯提倡的,开国前后与私营工商业在市场物价方面的斗争,几经反复,斗争激烈,才稳定下来。
  这场斗争,是关系人民币的信用,关系城市上亿人民的生活,关系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市场谁胜谁负的斗争,经过四波三稳四次较大的斗争,稳定物价才打下了基础。最初,毛泽东和陈云等中财委的人都意识到必须同先稳住上海,才能进一步稳住全中国的经济和政治。
  在上海的五次经济决战中,有19495月北京市场上的银元斗争,这次是政府用行政命令打退的。政府公布黄金、美钞、银元不许自由买卖,不许流通。第二次是1949710月的物价风潮,当时毛泽东和陈云等中财委的人意识到上海的涨价风潮不能抑制主要是粮食和纱布,一个是吃,一个是穿,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在农村主要靠纱布
  当时中财委组织粮食调度,到1950年底,国家掌握的粮食最高达17亿斤,够一年半的周转,在米价风涨时,国家做统一抛售,打垮了大投机商,而对于纱布,一方面是组织从全国统购,另一方面用经济手段迫使资本家抛售囤积的纱布,即在资本家大量用资金囤积纱布时,用税收、公债、工人工资等来迫使资本家急需资金,而又不许国营企业和银行向他们贷款,这样资本家只有出售手中的纱布,并且只有以低价出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