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邓小平研究
邓小平的改革观及其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 2024-11-20    作者:杨凤城    来源:党的文献 2024-07-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搞什么样的改革、怎样进行改革,构成邓小平改革观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着眼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深刻认识时代主题变化和世界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特点,重新思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认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绝非仅有苏联模式这一条道路,改革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他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释放和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此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在推进改革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改革的方法论上,他主张要把解放思想、大胆闯大胆试与稳步推进、及时总结经验结合起来;把鼓励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和“不争论”“允许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改革结合起来;正确把握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等等。邓小平提出的这些原则和精神,为改革事业提供了方向和基本遵循,具有开创和奠基意义,贯穿于改革开放4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中。

  全文见附件

  1. 邓小平的改革观及其历史地位_杨凤城.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