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俞大光:心血凝成惊世响
发布时间: 2011-05-26    作者:刘文嘉    来源:光明日报 2011-05-26
  字体:(     ) 关闭窗口

  “和平用核”、“备而不用”

  日本福岛核危机正让全世界谈虎变色。问到这个问题,老人略有沉吟。

  “核电站出问题关键恐怕不在‘核’本身。或者是选址不对,或者是操作有问题,或者是技术标准有疏漏。不能因此就否定核能源,不用核,能源危机怎么解决?人类生活马上就出现倒退。”

  与“核”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深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可逆的“核”时代。“总的来讲,我认为和平用核还是必要的。现在已经不能过于依赖不可再生能源了,核能源虽然也算不可再生,但总量比较高。而可再生能源光从现在的技术角度讲,比例还是很少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核还是一个重要的能源。”

  从伦理学角度讨论“核武器”的存废,显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大家都愿意核裁军,因为从现实层面考虑,生产、维护核武器的费用太高。可是不会达到这种局面,即‘大家都赞成废除核武器’。”呵呵一笑,“如果有可能,我们当然投赞成票。”

  废止既不可能,就要以力量制衡。“文革”之后,俞大光继续投身中国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参加了首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试验、多次导弹配型实验和储航试验五年终检。带领同事们成功完成了触地引信测试、潜地导弹引爆系统测试。1983年他被任命为某武器核战斗部总设计师,经过五年的努力,该型号战略武器终于在1988年7月成功定型。

  人们喜欢谈论他工作中的细节。

  主持研讨第一枚氢弹核试验投放方案,理论弹道数据已经千锤百炼,他还是要求用数个实地弹道飞行数据验证。不仅对弹上程序、弹道测量、遥测方案、气象资料逐一明确要求,甚至连氢弹降落伞的电爆管个数都了如指掌。

  审阅即将发表在院刊上的文章,虽是“例行”流程,他还是一一核对繁冗的分量表达式,并指出了一个符号“j”的遗漏。文章作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蒲仁璧回忆说,“要找出这个‘j’,俞所长在审阅文稿时,必须检查所有的公式推导,核对每一个参数和符号。这个‘j’令我愧疚,也令我感动。”

  带队住在导弹区附近的宿舍里,为了让其他同事充分休息,俞大光一定会选择对着楼梯的房间;到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地方出差,一定和年轻人一起坐敞篷卡车。即便后来已是七十高龄,已是院士身份,他还是坚持这个习惯——“卡车院长”的外号被叫了一辈子。

  他的事业是他爱国的方式。“没有(核武器),别人肯定威胁你;有,反而打不起来。口头上可能会说大话,真要用起来,都害怕。如果不是你有我也有,挨打的可能性肯定更大。”

  君子进取,但有所不为。“那怎么办?备而不用呗!”

  光明日报记者 刘文嘉(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俞大光年谱简编

  1921年 1月22日生于辽宁省盖平县(今盖州市)。湖南省长沙市人,祖籍浙江绍兴。

  1944年 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留校任助教。

  1950年 由武汉大学派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班学习。

  1953年 通过研究生结业答辩(当时不授学位),调任哈工大电工教研室主任。译著《电工原理》出版。

  1958年 编著《电工基础》由高教出版社出版(1958 年上册,1959年中册,1961年下册)。

  1962年 4月调赴二机部九局。

  1963年 任二机部九局设计部副主任,兼引爆控制室主任。

  1964年 2月,赴青海211厂审定首次核试验引爆控制系统方案。

  1966年 任第九作业队引控系统组长,参加第三次核试验。7月,提出核导弹采用加速度延时引信,提高引爆可靠度。

  1967年 作为第九作业队引控系统组长,执行空爆核试验任务。后因“文革”,被停止工作四年。

  1970年 1月,被宣布拘留,关押西宁南滩监狱。2月,押回厂内批斗。11月,起解到四川902地区五所。

  1972年 6月,恢复工作。

  1973年 6月,平反后任五所所长。

  1978年 6月,审核东风四号试验引控系统方案;9月,参加东风五号核战斗部引控系统飞行试验;10月,任九院副院长。

  1982年 3-5月,带队参加巨浪一号全武器系统艇上匹配试验;9-10月,带队参加9182潜射弹道导弹发射的引控系统飞行试验,皆获得圆满成功。

  1983年 被任命为某战略武器型号第二总设计师。

  1988年 该战略武器型号定型。组织编写《中国军事百科全书》部分词条。

  1991年 被评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月,办理退休手续,接受返聘。

  1992年 主持审定国军标《核武器安全设计及评定准则》。

  1995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 撰写《国防科技名词大辞典》核武器学科条目释文,并参与学科交叉审稿。10月,参加国际工程科技大会。

  2002年 受聘为中国电工技术协会电磁发射专业委员会顾问;参与某武器型号科研成果鉴定。

  2004年 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二版相关条目释文及说明。

  2006年 完成科技丛书《核武器安全性导论》书稿专审。

    1. 亲历:我参与秘密运送第一颗原子弹
    2.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研究述评
    3. 10月16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