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爱管“闲事”的老头
2011年1月7日,位于北京海淀区双清路的国家自然基金委的会议室里坐着几位师昌绪的同事和学生,听着大家介绍他的成就,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老先生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抿着嘴,双手转动着桌上的纸杯和杯垫。可爱的表情和动作让他看上去像个“老小孩”。
“师先生是个特别热心的人,不管和他有没有关系,只要对国家有益的事,他都管。”老同事李克键提了个新话题。可和师昌绪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老伴儿郭蕴宜对这点“很不满意”:“什么都好,就是爱管事儿,到现在都停不下来。”听到这里,师昌绪放下手里的纸杯,憨憨地笑着。
2008年5月1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在波光粼粼的杭州湾建成,从此,宁波到上海的路程缩短了120公里,江浙沪两小时经济圈得以成型……按照设计要求,这座地处强腐蚀海洋环境中的大桥的寿命将不少于100年。很少有人知道,其水下钢桩的防腐技术,就来自师昌绪20多年前筹建的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更离不开师昌绪早年对重视金属腐蚀研究的奔走呼吁以及其后长达几十年中的不懈坚守。事实上,在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工程中,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得到了印证。当师昌绪和有关专家将全国土壤网站三峡三斗坪土壤腐蚀试验站材料埋设33年的试验数据和试验结果通报给三峡总公司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并特别提醒“硅酸盐混凝土在三峡地区土壤中埋置33年后强度显著降低”时,师昌绪对基础数据积累数十年的执著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的确,近二三十年来,师先生他管的“闲事”难以计数——1983年,他与时任冶金部军工办主任高良上书国务院开展“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研发”;1994年,受国务院委托组织专家调研,建议加速我国支线飞机——今天大名鼎鼎的ARJ-21研发;2000年,主持两院院士讨论,力促大飞机项目列入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重大专项。
“我现在每天8点准时出门,9点到办公室,接待来访、写文章、看资料,下午3点左右回家,中午也不休息。”穿着深蓝色唐装的师老精神矍铄,尽管听力不太好,但说话中气十足。师老有一本“效率手册”,上面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安排。翻开手册可以看到:2009年,在北京接待来访202批次,在京开会56次,出京开会13次,包括沈阳、天津、成都、威海、上海、深圳、广州等,还做了3次特邀报告;2010年,出差10次,南到广州,北至满洲里,在京主持大小会议几十个,其余时间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工作……
师昌绪只有一个宝贝“疙瘩”——长居国外的儿子。现在儿子已在国外成家立业,师昌绪的孙子都10多岁了。“老两口最高兴的事,就是每周一次的越洋电话。”而就是这么随意的一位老人,对孙子却很“苛刻”。“他总督促着孩子背唐诗、写汉字。”师昌绪曾不止一次在家板着脸教育回国度假的孙子。“小男孩也就10多岁,还从小在国外长大,一时半会儿哪能学得会。”邻居张阿姨分析,对于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师昌绪来说,孙子“不会说汉语”已经挑战了他的底线。
“迟暮夕阳余热暖,情真意切育英才。”这是师老与老伴郭蕴宜合写的长诗《寻梦》中的两句。几十年来,他不遗余力培养人才,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攻坚队伍,他的学生中大多已经成为我国材料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师老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国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现在学术界比较急躁,这样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而对于自己,他想了一会儿,笑着说:“得过且过,得活且活,但是活一天就要为国家做一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