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妻子怀有负疚的感情
196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辽宁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昌绪一家人刚刚吃过晚饭,正在轻松地聊着天。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空心叶片,你能不能做?我已经拿脑袋担保了。”门一打开,六分院的副总工程师荣科就急匆匆地冲进来说。
师昌绪有点发懵,但他很快反应过来,老朋友荣科说的一定是飞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涡轮叶片。当时,我国军用飞机制造用的是前苏联1959年提供的米格21图纸,由于技术和材料的差异,我们的飞机犹如“照猫画虎”,速度和承载能力远比不上前苏联的样机,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空军实力和国际形象。困难无疑是巨大并难以想象的。当时除了美国,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能力做出空心叶片,中国大多数科研人员更是见都没见过。但见过美国样品的荣科认准了这条路,他的脑子里也早已有了承担这一重任的人选——师昌绪。当天夜里,按生活规律能很快入睡的师昌绪失眠了。
第二天晚上,师昌绪回到家里时,她的妻子郭蕴宜还没有回来,屋子静得出奇。恍然间,他觉得又听到荣科恳切的话语……他从书架底层找到一张唱片放到唱机上,唱机的喇叭响了。两个响亮的和弦之后,大提琴奏出了庄严的主题,雄壮而宽广……这是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他喜欢听交响乐。
妻子回来了。郭蕴宜是所里的助理研究员。她停下唱机问道:“还在想荣老的课题吧?”如夫莫如妻,师昌绪一直很感激在事业上支持他的贤内助。但近两年,他对妻子常产生一种负疚的感情。回国后不久,师昌绪经周恩来总理介绍在北京与学物理的郭蕴宜相识,婚后一起来到沈阳金属研究所。结婚以后,白天,他把时间给了实验室,晚上,给了一本又一本技术图书与资料,给予她的体贴太少了。特别是1960年,正是妻子孕期中,他去抚钢研制银燕凌空急需的高温合金材料,每天早上4点多钟上路,晚上10多点钟回来,一去就是10个月,孩子降生后,他都没来得及多亲上几口……回忆起这段往事,夫人郭蕴宜不无动情地写道:“嫣红嫩绿惜晚春,碧罗轻纱玉兰沁,自从天降麟儿后,柴米油盐乱愁新。”
而今,接受新的科研任务又会忙起来,妻子会怎么想?他用征询的口气说:“我想,我们应该把空心叶片课题接过来……”“好,我支持你!”妻子郭蕴宜不假思索地说。看着郭蕴宜,师昌绪心头一热,他为妻子的理解而感到欣慰。
无需闹钟报时,一过夜里3点,师昌绪就醒来。他悄悄离开身边熟睡的妻子,踅进了书房。空心叶片的研制方案的每个细节都需要人的缜密的思考,而不容忍哪怕是微小的疏漏……1966年我国第一代气冷空心叶片经过吹风和台架试车,宣告研制成功了!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而英国,在这之后走完这段路程,却整整用了15年时间……
然而,历史却开了个无情的玩笑。“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师昌绪在同行中受冲击最大——“美国特务!”。“人家请都请不回来,你为什么回来?”莫须有的罪名压在师昌绪头上。惨无人道的毒打,屁股被红卫兵打烂了,内裤上沾着血……他饱受摧残,心灵的剧痛更令他肝肠寸断。
当师昌绪再度工作时,空心叶片已被耽搁近十年未能投入工厂的批量生产。他痛心疾首,在这欲哭不能的一幕悲剧中损失了多少宝贵的时间!本可以跃居世界第一流的中国新型飞机仍在爬窝!他心急如焚,与中年研究人员赵惠田等组成工作组赶赴大西南偏僻山区的一个新航空工业基地。那是值得记忆的一天,装上气冷空心叶片的飞机银鹰般冲向蓝天,越飞越高,越飞越快,甩出一条白色的长绸在天空飘拂,消失在远天彩云之间……
后来师昌绪任金属所所长,对那些整过他的人照样以礼相待,特别是在晋升职称等问题上一视同仁,受到大家交口称赞。而他的夫人郭蕴宜从金属所退休时,还是个副研究员。很多人鸣不平,对师昌绪说:“如果不是和您在一起,郭老师早评上研究员了。”他平静地回答:“很多同志都已具备晋升研究员的资格,但是名额有限,只能先人后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