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航天赤子孙家栋
发布时间: 2010-12-17    作者:余建斌 陈玉明    来源:人民日报 2010-12-17
  字体:(     ) 关闭窗口

  真正认识航天

  航天发射,每次坐在指挥大厅里,各个系统报告航天器状态,孙家栋就爱听两个字:“正常”。但“正常”背后,对“质量就是航天生命”的认识,是用几十年的血泪经验换来。   

  1974年11月5日,我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这是孙家栋航天生涯中漫长而难熬的一天。   

  离火箭点火发射还剩几十秒,卫星没有按照程序转入自己内部供电,这意味着火箭送上天的只是一个2吨重的毫无用处的铁疙瘩。  

  孙家栋脑子里“轰”的一声,这是天大的事情,他再也沉不住气,大喊“赶快停下来!”但按照航天发射程序,此时即使是孙家栋也没有发言权,他的喊停,既违反纪律,又冒着政治风险。发射场负责人尊重了孙家栋的意见,中止发射,检查并且排除了故障原因。

  下午组织火箭再一次发射。“没想到,转眼间火箭掉头就下来了,对爆炸那是心里一点准备都没有。”孙家栋说,幸亏还仗着火箭飞了21秒,否则整个发射场都没了。火箭随同卫星一起爆炸,所有人的数年心血随之化为灰烬。   

  孙家栋从地下指挥室出来,眼前情形让他难抑泪水:冰天冻地的西北戈壁滩,已是一片火海,脚下的地面都感觉发烫。掉着眼泪的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搞航天的难度。当时,太阳已经靠近大漠戈壁的地平线,夕阳似血,仿佛是人们心情的写照。

  三九天里,两百多人含着眼泪捡了三天,在沙地里一块块捡残骸,小螺丝,小线头,都不放过,捡回来要把问题找出来。有的人心细,还拿筛子把混在沙子里的东西都筛出来。孙家栋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不能丧气,不能被失败吓倒。最后实验证明,确实是一截外表完好、内部断开的小小导线酿成了这场大爆炸。   

  这种事情影响中国航天几十年,也促成了航天质量体系和制度的建立。如今航天界有一个5句话组成的故障归零标准,“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   

  “最厉害的是‘举一反三’,”孙家栋说,一个电子管零件坏了,火箭或者卫星上的所有仪器,都不能再出现这一批次的零件,不论好坏都不能用。“这是几十年血的教训积累。”   

  1975年11月26日,又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终于冲出大气层,又平安返回,落在一片水稻田里。当时卫星没有设计挂钩,还是靠看热闹的老大爷出主意,用两根长木头,人们喜气洋洋地把卫星抬上了汽车。当时,返回式卫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尖端技术之一,世界一流航天强国美国和苏联也是经过多次失败才成功。   

  人生不需要选择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43年放卫星。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57年11月17日,正在苏联留学的孙家栋在莫斯科大学的礼堂亲耳聆听了毛主席那番著名的话语:“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主席第一次讲,孙家栋第一次听,青年人的血液霎时沸腾,“那时候下了决心,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

  当初,因为等着吃学校里的一碗红烧肉,遇到报名参军的机会,孙家栋当天报名,当天入伍。之后到苏联留学,下定决心一辈子干航空,没想到回国后被选中造导弹,之后又转向放卫星,从此和航天结缘半个世纪。对孙家栋来说,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   

  中国航天最困难的时期是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连报纸也为航天鸣不平,讲“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孙家栋还真的收到过一封沈阳一位老大妈叫她儿子给写来的信,信上说:“我是卖茶鸡蛋的,听说你们搞航天的这么困难,我愿意把这几年卖茶鸡蛋挣的钱支援你。”   

  孙家栋看得直想掉眼泪。他给老大妈回了信,更重要的是,他再一次感到,任何一件事情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判别能力,基础就是对国家和事业的热爱。

  上世纪80年代末,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的孙家栋从科技专家变成“商人”,和美国专家谈判,将中国航天引入世界舞台。

  “我第一次带着代表团到美国去推销我们的火箭,大家从技术人员变成了商人,也不太懂商人这个行当。咱们国家生活条件也很困难,出差一天的生活补助一到两美金,住宿的旅馆,外国人看来条件是比较低的。”孙家栋回忆说,那时候胆子真大,火箭还只是张草图就敢去推销。

  他找到几位爱国华侨,说中国火箭要走入国际市场,请他们帮忙介绍一些美国的客户。华侨们都很热情,但最后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住在这样的旅馆里头,准备跟人家谈几千万美元的生意,谁能相信你们?人家不单不相信你是共和国的副部长,还以为你是骗子。”最后华侨们帮忙,代表团住进了比较高级的酒店。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美国休斯空间公司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休斯公司的董事长说,休斯公司已经发射同步轨道卫星67颗,中国火箭的这次发射精度是最高的。   

  当时孙家栋坐在发射指挥大厅,当指挥员下达命令点火以后,大厅里面鸦雀无声,他甚至都能感觉到旁边几个人的心跳,这种极致的安静程度整整持续了24分钟。为什么会如此安静?后来一位老华侨的话或许给了孙家栋答案:“中国卫星能打多高,国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 

  在经历过旧中国的孙家栋心里,中国火箭的成功,也将“洋火时代”抛在了身后。

    1. “中华牌”月球车制造完毕
    2. 谱写航天梦的壮丽篇章——党中央推进载人航天工程纪实
    3. 习近平亲切看望著名科学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