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丰碑
发布时间: 2010-11-01    作者:常万全    来源:《求是》 2010-11-01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人生有限、求索无限,终身奋斗殚精竭虑

  求索进取是钱学森一生科学实践的生动写照。他在科学登攀的路上永不满足、永不停滞、永不懈怠,将全部生命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达到了无我的价值状态和超凡的人生境界。

  终生学习不辍,勤于吸纳新知识。钱学森一生对学习吸纳新知识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充满澎湃激情。他尽管学识渊博,但仍然在知识的海洋里破浪扬帆,在科学的殿堂里寻奇览胜。他一生手不释卷,坚持读书剪报,保持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他不断拓展知识面,人类文明进步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思想都广泛涉猎;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惯用书信方式与业内外人士探讨科学问题、交流研究心得,留下35公斤重3000余封充满学术创见和思想光辉的信件。可以说,学习使他思想常青,知识让他青春常在。

  一生探索不息,精于升华新认知。科学创见,起于精思妙想,成于探索实践。在70余年的科技人生中,钱学森不断开阔科技文明的时代视野,奋力拓展人类认知的思维疆域。他横跨专业学科多达数十个,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在世界科技领域树立了备受瞩目的“中国高度”;他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全部科学、理论都应坚持以此为指导”的思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

  毕生奋斗不止,勇于拓展新领域。谋求科学之道、兴国之道、强军之道和富民之道,是钱学森奋斗献身的最高目标。他在国家、军队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把系统工程理论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把科研的方向和重点聚焦到国家和民族急需解决的领域,不仅在军事、科技,而且在建筑、林业、沙草业等领域辛勤耕耘,其创见有的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有的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他敏锐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积极倡导信息技术研究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并创造性地提出现代战争是核威慑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这一重要理念,促进军队信息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不断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只有坚持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广大人民需求,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钱学森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探索的一生、创造的一生,对于我们创建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有着深刻昭示。

  五、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大师风范高山仰止

  淡泊名利是钱学森富有人格魅力的高洁品行。在他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以淡然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人民科学家的高尚品质。

  从不看重名利,看重的是为民造福。如何对待名利,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忠诚于党的事业,执着于科学研究,献身于四化建设,钱学森一生淡泊功名利禄。他有名不图名,一生坚持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先后请辞院士等头衔达30多个;他有功不傲功,一贯反对别人称他为“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总是把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他姓钱不爱钱,把自己一生获得的数百万元巨额奖金,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沙漠环境的治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科学家忧民、爱民、富民的真挚情感和价值追求。

  从不计较得失,计较的是国家利益。得失之间看境界,得失之中见精神。钱学森始终坚持祖国至上、人民至上,对个人荣辱得失毫不计较,即使在常人眼里的一些大得大失,他总能安之若素、坦然处之。在科学研究最辉煌的时候,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开始了艰苦的漫漫创业历程;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毅然放下自己最擅长的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两弹一星”工程事业;在官职升到高位的时候,他毅然请求从正职降为副职,官越做越小。聂荣臻元帅曾高度评价他:总是艰苦奋斗地工作,艰苦朴素地生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从不讲究待遇,讲究的是精神追求。不讲索取讲奉献,不要待遇要作为,钱学森这种高尚品行和乐观态度贯穿一生。回国几十年从不向组织谈及待遇,反而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多次主动要求降低待遇。作为前政协副主席,一直居住在归国时安排的一座普通公寓单元房,组织上几次要给他调换,每次他都婉言谢绝。人到无求品自高。钱学森在地位待遇上的淡定和低调,是催生他在科学研究中不竭进取的精神动力。

  国家崛起既是经济的崛起,也是精神的升华。钱学森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当前,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以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坚定信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忧患意识,以敢于超越、勇于登攀的拼搏精神,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履行新使命,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作者: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

    1. 贾庆林:在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 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3.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