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追星”的一生
发布时间: 2010-07-21    作者:马伟宏    来源:中国公众科技网 2010-07-21
  字体:(     ) 关闭窗口

  张钰哲先生1902年2月16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1929年以论文《有一定平面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博士学位。1929年秋回国,在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1941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1946~1948年再度赴美进行交食双星光谱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50年5月-1984年7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84年7月-1986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名誉台长,直到1986年7月21日逝世)。

  张钰哲先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陆续发现若干星历表上没有编号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颗新彗星。为了纪念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1978年8月出版的《国际小行星通报》公布,新编号的2051号小行星定为“张”(2051)chang。张钰哲的著述甚多,主要有《变化小行星的光点测光》、《造父变星仙后座CZ的研究》、《哈雷彗星轨道的演化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等数十篇。

  早在1928年,刚在芝加哥获得天文学硕士学位的张钰哲,就在实习的叶凯士天文台发现了一颗新行星。这个身处异邦的年轻中国人,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以寄托对万里之外的祖国的思念。但祖国并未给这个“追星者”一条合适的“运行轨道”。这时的中国,没有一个现代天文台,也没有一个大学开办天文系。一年后归国的张钰哲,只能在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讲授天文学课程。

  此时,由于国人天文学知识的极度匮乏,各种天象——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被赋予各种神秘的含义。每逢有罕见天象发生,张钰哲就在报刊上撰写科普文章,正本清源。

  早在1937年初,张钰哲就成功预测出了4年后将在我国出现的一次日全食,日食带将经过甘肃、陕西、湖北,最后从福建北部入海。不久,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也证实了张的预测,这次日全食,是当时罕见的天文奇观。

  不过,科学家可以预测太阳的运行,却预测不出即将到来的战争。1941年,这条日食带覆盖的大部分地区,已沦为日占区,各国天文学家也纷纷取消了来华观测的计划,这个重大的历史责任,便落到了中国同行的肩上。 这是中国进行的第一次有组织的现代日食观测。以张钰哲为队长的中国日食观测队,将地点选在了甘肃临洮。这可能也是世界天文史上最为悲壮的一次日食观测。观测队从昆明出发,途经3000公里,沿途遭遇日军的多次空袭,所幸无人员伤亡。而在日食发生的当天,国民党军队特别派遣了一个高射炮兵团进行护卫,20余架战斗机也在空中待命,拦截随时可能出现的日机。

  在张钰哲的精心筹划下,此次日食观测圆满完成。《中央日报》将其与“明朝嘉靖二十年之日全食后,名将戚继光曾建立剿灭倭寇之殊功”做了对比,称其为“抗战接近胜利之预演”。 少有人知的是,在临洮的张钰哲,怀里却揣着一封母亲病危的电报。三日后,母亲病逝,这个旁人眼中的孝子,悲恸地写下了一篇题为《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中国日食观测》的论文,作为献给母亲的“最好的悼念”。 张钰哲和母亲的感情极深,他自幼丧父,被母亲一手抚养长大。8岁时的一个夜晚,在故乡福州的家中天井,他依偎在母亲怀里,见到了天际划过的哈雷彗星,从那一刻起,这个少年便萌发了“追星”的梦想。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张钰哲就曾不断考虑开展光电测光工作,他亲自组织安排仪器试制和参加试验观测,经几年努力,直到1958年才初步建立起来。这年冬天,在他主持下,在60厘米望远镜上测出了堪与国外2米望远镜结果相媲美的完整的小行星光为曲线。他领导建立的这项观测工作至今已得到40余颗小行星完整的变光曲线,为探讨小行星自转轴指向提供了宝贵资料。

  而76年后的1986年,当哈雷彗星在空中重现时,这个已经功成名就的天文学家,又一次观测到了它,他成为中国唯一见过两次哈雷彗星的天文学家。这虽然只是历史的巧合,却也仿佛是张钰哲“追星一生”的隐喻。

  他和他的助手们,为人类的星空图谱捕捉了近千名“新成员”。他信奉的座右铭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如果一心只想倡惊奇论调,欺世盗名,而不甘潜心于真理之追求,为知识而舍身,在学术上恐怕永不能有何贡献。” 而在身后,他的视线也不愿离开那些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深埋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一个角落,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

    1. 我国首次申报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获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