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高峰为中国高铁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中国铁路的一次次提速,拉开了铁路腾飞的序幕;一大批高速铁路的建成,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铁路强国。
1998年开始着手建设的秦皇岛至沈阳客运专线,是当时我国首条设计时速为200Km及以上客运专线,对我国今后高铁建设全面铺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秦沈高速铁路电气化及电力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蒋先国深知肩上责任重大,面对如何构造客运专线牵引供电系统,如何选择适应200km/h速度的接触网悬挂型式、线材与张力、主要的技术参数等技术难题,蒋先国没有退却。
蒋先国带领他的团队反复研究论证。他从弓网耦合角度出发,运用波动传播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接触网悬挂张力的筛选规则和方法,系统地建立了高速接触网的评估体系和设计方法,解决了高速接触网悬挂类型、悬挂线材及张力、主要技术参数选择等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高速铁路接触网设计理论上的空白,并执笔撰写了接触网的专题研究报告,得到行业内的高度认可。
秦沈客运专线电气化及电力工程创造了“三高”、“三新”,填补了国内系列技术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为高速铁路建设奠定了基础。该项目的电气化及电力工程获2005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获2005年度铁道部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该项目的电气化工程获200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随着中国高铁的建设升级,设计时速也达到了最高350公里/小时。如此高的设计时速,对过去分散、独立的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系统,提出了革命性的、打破不同系统的高度集成的要求,专业术语称为“四电集成”。也就是说将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四个系统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使四个系统在整体上相互协同、相互配合,总体达到最优。这是高速铁路建设的核心技术,关乎着高铁工程建设的成败。
石太客运专线是由铁三院牵头进行四电集成科技攻关的首条线路,作为这一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蒋先国带领他的团队,攻坚克难,不断创新,解决了大量关键技术难题,确定了四电系统集成方案及各专业设计方案,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为石太客运专线成功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国内“四电集成”的先行者,蒋先国不但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个以设计单位为龙头,集“高速、重载、双箱”于一身的石家庄至太原铁路客专四电系统集成总承包工作,而且还通过研究与实践,创新性地建立了高速铁路四电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系统建立了RAMS(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安全性)四电系统安全评估体系,解决了四电可靠性、安全性评估的关键技术;首次引入集约化设计的概念,解决了四电设施集中设置、功能完整、系统优化的技术难题;率先将分散在各专业相同或类似的系统进行整合,解决了资源共享的技术难题;统筹兼顾,系统解决了四电系统集成接口设计的技术难题。目前,蒋先国已将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哈尔滨至大连、北京至石家庄、石家庄至郑州、大同至运城、长沙至昆明等高速项目的设计中,对确保四电与土建设计的一致性、完整性、整体性,确保四电资源合理配置、整体功能最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
不断进取引领电气化装备自主创新
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为蒋先国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如何最大限度为中国铁路的发展做出贡献,一直是蒋先国思考的问题。作为铁路电气化工程建设的设计者和铁路电气化标准制定的参与者,蒋先国认为,除了设计出优质工程外,还应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工程的运用,引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电气化装备的研发,这是中国铁路发展的必然选择。几年来,蒋先国带领他的团队,通过与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出一项又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电气化装备。
为了实现高速铁路电气化装备国产化的目标,他主持开展了“秦沈客运专线接触网系统设计及设备的研制”、“接触网设备简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等铁道部重点科研课题的开发工作,首次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组合承力索线夹、铝合金组合定位装置、载流铜合金整体吊弦、双耳楔形终端锚固线夹、铜镁合金接触线等安全、可靠、先进的接触网设备与器材。通过对零部件的设计技术、制造工艺、验收标准等的系统研究,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接触网标准与产品,研究成果纳入了电气化铁路行业标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建设和民族工业发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给了蒋先国一个施展才干的舞台。面对中国铁路今后的发展,刚刚从美国考察归来的蒋先国说,“走出去”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下一步战略。中国的高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高铁技术已完全具备打入国际市场包括发达国家的能力。世界需要中国,中国的铁路建设者有能力、有责任引领世界高铁的发展。我们要在与世界铁路高手竞争、合作中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