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旧城改造和城市发展
侯先生晚年对北京城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北京旧城改造的经验总结和城市发展的理论性探讨。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北京旧城的改造有两个成功事例。一是北海大桥向南展扩,既解决了交通问题,又保留了桥东端的团城,很好地体现了“在历史形成的基础上,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达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目的”。二是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天安门广场原是“T”字形的皇家宫廷广场。明清时,封建皇帝常常利用这一封闭严密的宫廷广场举行盛大庆典,平民百姓是严禁人内的。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到了建国十周年的前夕,古老的天安门经过重修,焕然一新,而三面红墙连同阻碍交通的东西长安门却被彻底拆除。于是,一个规模雄伟、气象恢宏的人民广场,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广场西侧是象征着人民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的大会堂,东侧是说明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动力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连同广场中央先已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形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群众活动的中心。与此同时,作为广场两翼东西长安街,也经过彻底改造,呈现为一条平坦浩荡的林荫大道……它已经犹如横贯全城(包括新旧市区在内)的一条新轴线,从而使北京旧城那条原本是象征封建帝王统治中心南北旧轴线,失去了它过去对全城独一无二的控制作用,从而也就失去了它所集中表现的旧城设计中主题思想……现在环顾广场的四周,新老建筑物以固有的左右对称的特点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具有极大特色的轮廓线。在这里,通过造型的建筑艺术,可以看到悠久历史的连续不断的发展,同时它也显示出一个新时代的主题思想,已经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开始体现出来。”
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原则上批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时作了重要批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如何认识和落实中央精神,侯先生明确地提出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一定要站在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高度上,来看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北京旧城的改造。不然,就丢掉了大方向。第二,一定要在北京城的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旧城的改造中,坚持突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题思想。不然,就要陷于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20世纪90年代初,侯先生又提出了北京城市建设“三个里程碑”的重要观点和崭新思想。他认为,第一个里程碑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代表的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第二个里程碑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北京城的空间结构上,突出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的天安门广场。它赋予具有悠久传统的全城中轴线以崭新的意义,显示出在城市建设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时代特征,在文化传统上有着承前启后的特殊含义。第三个里程碑是由于亚运会的召开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兴建,开始显示出北京走向国际大都市的时代已经到来。《北京城一市总休规划》还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新目标,决定在旧城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上,分别进行象征性的规划设计,即“中轴南延长线要体现城市‘南大门’形象;中轴北延长线要保留宽广的绿化带,在其两侧和北端的公共建筑群作为城市轴线的高潮和终结,突出体现21世纪首都的新风貌”。这一区域公共建筑群按计划的完成,就真正可以看做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第三个里程碑了。
侯先生研究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由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集)上。对于这项倾注着侯老巨大心血的科研成果,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评论道:“深感研订之精确,编制之得体,印制之精美,皆属上上乘,诚足为历史地图之表率。”《北京历史地图集》已成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稍后,侯先生又主编和出版了《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二集。目前,第三集的编制工作已近尾声,有望短期内出版面世。可以说,这三部《北京历史地图集》是侯先生研究北京的集大成之作,将北京历史地理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