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王大珩:一封信和一项科学计划
发布时间: 2009-09-04    作者:    来源:《中国改革》 2009-09-04
  字体:(     ) 关闭窗口

  王大珩1915年生于江苏苏州,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协副主席,两院院士。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

  "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谈及自己对863计划起到的作用,王大珩曾这样形容。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与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四位科学家给邓小平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这封信得到了中央重视,批准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因为信件的提交日期,该计划又得名为"863计划"。

  而今,写信的四位科学家,只有93岁的两院院士王大珩健在。

  1986年的那个春天,中国政治家和科学家携手,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

  “星球大战”引发震动

  1986年之前,中国已开始考虑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问题。那时,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星球大战"的演说。

  对于美国的计划,国内科学家的理解是,表面上是对付前苏联而作出的"战略防御",为美苏争霸显示威慑力量,实际上是为加强美国高科技发展,抢占21世纪的战略制高点。

  针对此,苏联和当时的东欧集团制定了针对性的"科技进步综合纲领",日本制定了"科技振兴基本国策",西欧17国联合签订了"尤里卡"计划。

  已经改革开放的中国该怎么办?各种意见争执不下。著名的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找到王大珩促膝长谈,认为不能让"没钱就不发展高科技"占主流。没钱可以突出重点项目,制订有限目标。

  当晚,陈芳允提出:"能不能写个东西,把我们的想法向上反映一下?"王大珩马上表示同意,"太好了,干脆直接写信给邓小平吧"。

  两位老科学家就此商议,先由王大珩起草初稿,并拉杨嘉墀、王淦昌两位专家一同参与。

  王大珩动笔前后修改了一个多月,《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终于完成初稿。

  陈芳允看到文章后连声称赞,同时又补充了国民经济方面的科技发展问题。而后,杨嘉墀综合了几位专家的意见,又对信进行了逐句推敲。

  信件拖熟人送呈邓小平

  三天后,就有了回音。1986年3月5日,邓小平对此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可拖延。"

  小平同志批示下达之后,国务院立刻会同有关部、委、院、所,组织了几百名专家,进行了周密的调查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我国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国家拨款百亿实施计划

  当时,计划的具体事宜由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组织。1986年3月到8月,国务院召开了7次会议,讨论制定《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1986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这个《纲要》并决定拨款100亿元。

  有媒体评价,王大珩等四位科学家提出的863计划,把中国推到了世界高科技竞争的起跑线上。

  在863计划实施15周年的成果展上,展示了1000多项863计划科研成果,包括克隆羊、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微型机器人等高科技展品。

  2006年,863计划走过了20年。据不完全统计,当时863计划已发表论文12万多篇,获得国内外专利8000多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800多项。在一些领域内,中国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如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10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