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使科技成为战胜突发自然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在应对流行性疾病和抗击自然灾害中,要求依靠科学、尊重科学,重视发挥科技的力量。尊重科学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内容。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7月1日。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手段。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抗震救灾,科学技术都是最有效的手段。科学是疫病的克星。非典疫情发生后,党中央提出“依靠科学、战胜非典”。胡锦涛强调,要夺取同疫病斗争的胜利,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参见《人民日报》2003年4月29日。我国科技人员全力投入防治非典科技攻关之中,在非典病毒检测、预防、药物筛选、培养疫苗等方面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给抗击非典斗争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抗震救灾中,生命探测仪、抗震救灾卫星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卫星导航仪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救灾装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专业技术人员是骨干。在现代社会,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更多地不是靠人多,而是靠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科学战胜灾害,不仅需要取得科学研究成果,还需要掌握科学技术工具的专业人员。在战胜疾病和抗击自然灾害中,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了骨干作用,尤其在抗震救灾中,医务、地震、气象、交通、电力、通信、广电、水利、供水、供气以及其他战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密切协作,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抗震救灾改变了以往习惯使用的“人海战术”,而特别重视专业救援队伍,就是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
九、增强忧患意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
恩格斯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9页。2003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突发自然灾害,处置了多起危机事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树立忧患意识,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把好的举措上升为制度,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一)增强忧患意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在经历了几次突如其来的灾害之后,中国人民对于灾害的突发性已深有体会。胡锦涛多次强调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告诫全党同志:“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形势,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念。”《胡锦涛参加江苏团审议,强调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人民日报》2009年3月6日。“只要做到忧患在心、准备在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我们就一定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明天会更好——胡锦涛和江苏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侧记》,《新华日报》2008年3月8日。为了让人民对自然灾害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中国政府决定,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预防自然灾害的意识。
(二)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党中央十分重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发布了《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要求在减灾工程、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社区减灾等方面做好各项工作。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的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推进防灾减灾各项能力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增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强化城乡防灾能力建设,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水平,增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各类灾害的风险监控、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措施。
十、始终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为战胜突发自然灾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战胜自然灾害,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
(一)经济实力是抗灾救灾的物质基础。突发自然灾害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灾后恢复重建更需要大量的资金。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灾后恢复重建需要资金约1.6万亿元,任务十分艰巨。只有维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确保一定的财政收入,才能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足够的资金。
(二)适时提出抗灾救灾和经济发展两手抓。在突发自然灾害发生之时,党中央提出把抗灾救灾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及时抢救和保卫人民生命财产,这是抗击自然灾害的需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但是随着处置突发自然灾害告一段落,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必须考虑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同时提出抗灾救灾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在抗震救灾十多天后,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会议强调在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发展,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5月23日。可见,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抗灾救灾提供坚强后盾。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斗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全面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从中也得出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就是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更加牢固的物质基础。
〔作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