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云的语言艺术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的”。[1]与陈云的高超智慧和卓越才能相应的,是他独特的语言艺术。陈云的文章、讲话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党建、统一战线、工人运动、外交、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诸多方面,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箴言、警句。这些箴言、警句总是以明白晓畅的日常用语来表述,并不以纯理论的形式出现。既体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也彰显出他的语言艺术:朴素自然造诣深,平淡之中睿智显。到目前为止,研究陈云在经济、党建等诸多方面建树的论文林林总总,数不胜数,而对其语言艺术的研究和论述却很难见到。本文拟从陈云的讲话、文章中撷取部分精彩的语言,赏析其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论述其主要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陈云高超的政治智慧,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风范。
陈云的语言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自然朴实,含义隽永,富有感染力
高尔基说:美在朴素中。自然、朴实是语境上的朴素美,就是古人所赞赏的“辞愈朴而文愈高”。这是一种极高的语言境界。
(一)陈云讲话、写文章,自然朴实,言简意赅
朴素并不是简单、平板,也不是不注意遣词造句,不重文采,而是要运用恰当,含义隽永。这方面的例子,当首推为大家称颂的“十五字诀”,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寥寥数语,把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方法既作了科学的阐述,又具体化、通俗化了。它是陈云从长期实践和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精髓。陈云对其内涵的阐述,也是要言不烦,通俗易懂,鞭辟入里。他说:“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当时我的体会就是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2]这是陈云无数次遵循和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进行实践,经过长时间的思索、概括,才凝结成的箴言。
关于如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问题,他有很多精彩的说法。他认为:“提出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关键。这好比锁着的两扇大门,我们要进屋子去,一定要个钥匙来开那把铁锁。这个钥匙就是拿住工人愿意做的那个工作做起,而不是呆板地照我们自己所想的去做。”“我们要善于找到提高群众积极性的环子,抓住这个环子来推动支部工作,推动全盘工作。领导的艺术在于了解群众的心理。”[3]他还强调为全面把握事物,要听取不同意见。他说:“事物是很复杂的,要想得到比较全面的正确的了解,那就必须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经过周密的分析,把它集中起来”。“这里重要的,是找‘反对派’;如果没有‘反对派’,也要假定一个‘反对派’”。“事情初步定了以后还要摆一摆,想一想,听一听不同意见。”[2](pp.188,47,236)他做到了兼听则明,因而在决策中很少失误。
(二)陈云多谋善断,长于概括
体现在语言上是善用两三个字、四五个字的短句作出重要指示,说明深刻道理。1950年3月,陈云在主持起草《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时,提出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的“四大平衡”的理论,即“统一财政收支管理、统一物资调度、统一现金管理、统一外汇管理”。在银行工作方面提出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的“十字方针”。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称赞陈云是世界上少有的治理通货膨胀的能手。陈云十分注意正确处理建设与民生的关系。他强调:“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2](p.309)他提出一条原则:“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革新、改造,后新建。”[4]陈云根据“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农业是一切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他用了几个三字句和四字句:“粮食定,天下定”,“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来说明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农业发展不起来,工业就很难发展。”[5]他又用同样的语言形式说明发展乡镇企业与农业的关系:“发展乡镇企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不稳’。十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2](pp.125,350)他把党的干部政策概括为12个字: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3](p.109)他对评弹界提出的要求:“出人、出书、走正路。”[2](p.287)七个字,浅显易懂,但全面、周到。
1952年秋,陈云接见商务印书馆来访的同志,谈话间了解了一些职工的思想情况,便对他们说:“我们这一代人还要苦一苦,所谓‘前人种树后人凉’,前人不种树,后人难乘凉。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子孙万代,我们这一代不苦,后一代不能享福。这叫‘为了新骨头,苦了老骨头’。但这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这里没有一句深奥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曾两次见过陈云的一位同志在回忆文章中感慨地说:“第一次见面让我觉得他平易近人、豪爽率直。”第二次听了上面的一席“言语简洁精辟,浅显又俏皮,深入浅出,意味深长,具有强烈教育意义”的讲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他“态度恳切而不失原则,语言质朴而说理透彻,具有民主性和说服力”。[7]
陈云的语言完全符合古人所提倡的“辞愈朴而文愈高”的要求。
二、生动形象,善用比喻,富有说服力
陈云提倡要唯实,不能唯书。他历来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不主张照搬照抄外国的一套东西。他的讲话和他写的文件、文章既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又很少见到直接引用这些精典原著。他曾经引用过黑格尔的一句话:“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他认为,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是合理的,但并不一定是客观规律,首先要敢于面对现实、承认现实。(参见《陈云和他的事业》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陈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起草的文件无论是给中央的报告还是下发的批示都是明白易懂、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并把办法措施交待得十分清楚。
他发表讲话生动活泼,不讲套话,不发虚言。宋平在延安时听过陈云的课,他回忆道:陈云“讲党课非常生动,深入浅出。他讲到立场问题时,举了个例子:延安女子大学前面那个石头坚定不坚定?他当时是觉得很坚定的,桥都搭上,大家都从上面过。但是,一场大水把它冲了,它就不坚定了。我们一块听课的有一个叫王玉清的,他用根针一面听课一面剔牙,听到出神处,一笑就把它咽下去了,说明陈云讲课是很生动的”。[6](p.54)
(一)陈云的语言在准确、严肃中不乏鲜活和风趣
他善于运用比喻来分析形势、阐述政策、说明道理。1946年12月,陈云主持召开辽东军区师以上干部会议,与会人员在主力部队是否留在南满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论,陈云表示应该留在南满“当孙悟空,大闹天宫,在长白山上打红旗”。接着在分析形势时,他把东北的敌人比喻为“是一头野牛,牛头牛身子是朝着北满去的,在南满留了一条尾巴。如果我们松开了牛尾巴,那就不得了,这条牛就要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危险。如果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了不得”。[8]这里陈云用了一个比喻,抓住影响东北全局的关键,把当时复杂的形势以及留在南满的必要性,讲得既形象生动,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经济工作十分繁重和艰难。陈云打比方说:在西北管财经只是“摆小摊摊”,在东北主管财经是“开商店”,现在中央要他抓全国财经工作,是要“开大公司了”。[6](p.118)他形容那时调整工商业与稳定金融必须相辅而行,不能抓住一头不要另一头,为此他形象地说:“现在政府挑的是‘两筐鸡蛋’,不要碰破一头。”[9]后来,为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收购问题,陈云大胆提出“统购统销”政策。他又用挑担子作比喻,但挑的不是鸡蛋而是炸药了。他说,这是非常险的一步棋,像“挑了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5](p.208)在抗美援朝时期,他提出经济工作要开源节流,他说:“所谓开源,就是发展经济。”“节流很重要,开源更重要。”“对支出用‘削萝卜’的办法,对收入用‘挤牛奶’的办法”。[5](pp.18,114)他勉励业务干部要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要上屋顶,不要老呆在地下室”。他把代表全局利益的话称为“北京话”,把参加领导班子的中青年干部称为“后排议员”。[2](pp.33,307,258)他鼓励没有文化的青年干部进“长期大学”,坚持自学,说学成之后就是头号“博士”。[3](p.178)他说:“对于犯错误的同志,要减少戴大帽子(多穿衣服),使每个同志不怕讲话。”[9](p.231)
陈云的语言中也有不少生动的比喻,如把“统购统销”比喻为像“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比喻怕得罪消费者;“后面是‘黄色炸药’”比喻怕得罪农民。说“文化课好比是一把开门的钥匙”,“不懂得马列主义理论,就好比瞎子走路,会迷失方向”。[9](p.214)
(二)“摸着石头过河”和“鸟和鸟笼子”更是两个脍炙人口的比喻
在工作中陈云特别强调稳妥,反对急于求成、盲目行动,主张稳步前进。他把这种思想方法生动地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有学者评论说:在中国经济建设工作中,陈云是中共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中讲“摸着石头过河”最多的一位。[10]1950年4月7日,在政务院第27次政务会议上他指出:物价涨不好,跌也对生产不好,上月物价跌了15%,“对此要先收后放,先少后多,使物价先跌后涨。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好。”[11]1951年7月20日,他在谈到如何处理工商联组织问题时指出,办法应该稳妥,“这叫摸着石头过河。搞急了是要出毛病的。毛毛草草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而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可采取后者。”[5](p.152)1961年3月6~8日,他在听取化工部负责人关于基本化学、国防尖端工业等情况的汇报时指出:“一件工作的改革,要先进行试验,不能一下就铺开来搞。搞试验要敢想、敢说、敢做,但在具体做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12]1980年12月16~25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2](p.279)1984年,陈云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反映美国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爱德乐对中国财经工作提出两条意见的内部材料上批示:“有经历的外国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外国资本家都是如此。凡属危险项目,他们不搞,宁吃利息。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12](p.355)陈云用通俗的语言表述注重调查、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体现着一种敢为人先,创新发展,肯吃苦、善创造的实践探索精神。[10]当有人批评“摸着石头过河”不对,又没有讲出道理时,陈云说:“‘九溪十八涧’,总要摸着石头过,总要下河去试一试。‘摸着石头过河’,这话没有错。”[12](p.413)陈云主张并实践“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他一贯注重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并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的思想方法。应该说,我们的改革方式是以渐进式稳步推进市场化为主,降低了改革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稳步推进市场化是“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内核,是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值得系统深入总结的重要方面。[10]
陈云用“鸟和鸟笼子”来论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也非常形象贴切。他说:“搞活经济是在计划指导下搞活,不是离开计划的指导搞活。这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如果说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末,笼子就是国家计划。当然,‘笼子’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大。”[2](p.320)
再如,用拿出时间“踱方步”[2](p.377)说明要考虑战略问题;用奋斗到“翘辫子”说明什么叫奋斗终生[9](p.242);批评没有利润概念是“大少爷办经济”[2](p.246);指出党性原则和纪律不能“松绑”[12](p.364);对于干部不能“抬轿子”[9](p.267)……生动形象的比喻举不胜举,构成了陈云语言艺术的鲜明特点。
三、善用成语典故、谚语方言,富有中国气派
从陈云的文章、讲话中,我们发现陈云很熟悉、也很会运用成语、典故、谚语、方言。《〈陈云文选〉成语典故注释》一书收录《陈云文选》1926~1949年和1949~1956年两卷中引用的古代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中的成语以及民间谚语、格言、警句等共207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格言》,将陈云著作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分类摘编,以格言的形式展示陈云深邃的思想。陈云善于活用这些成语格言,不墨守成规。有的加以改造,变换一两个字,赋予新内容。如“事后诸葛亮”,一般是含有贬义的,即事前不说,事后挑毛病,表示自己早就预见到了。但陈云要求做“事后诸葛亮”,他强调说:“没有事后诸葛亮就没有事前诸葛亮,事后诸葛亮是总结经验。”[13]还有“雷公打豆腐,照软的来”,原意是专找软的欺,是民间諺语,也是歇后语,陈云借用这句谚语指出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资本家对“五反”还是“心里不服,有一个疙瘩”。但是我们要讲究斗争策略,先不直接去针锋相对,要从税收和加工订货方面来解决,即选择易于彻底解决问题的突破口。[5](p.169)陈云在《健全党内生活》中说“被责备者不要一触即跳。‘大广播’比‘小广播’好,正面讲比背后讲好”。[3](p.347)“一触即跳”本语是“一触即发”,指箭已安在弦上,弓已张开,只要一碰,箭就会射出去,比喻事态已十分紧张。这里改用“跳”,意思完全不同了。还有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言必信,行必果;滥竽充数;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都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格言,陈云用在他的讲话、文章里,闪烁出了新的光彩。有时,陈云在语言里还不时的夹进一些方言。如“敲定”是上海方言,意思是确定下来。这个词源于拍卖行拍卖东西,报价三遍,无人再出更高的价格,拍卖师即敲一锤子确定成交。在20世纪80年代初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过程中,陈云几次用“敲定”一词对起草工作提出要求,“敲定”一词的内涵更丰富了。[2](p.283)
毛泽东早年就提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4]陈云的语言风格真正达到了这个要求。
“风格即人”。陈云独特的语言风格,源于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胆略,高超的政治智慧,崇高的理想追求,求真务实的品德风范。梅行谈编辑《陈云文选》的体会时说:“文如其人……只有实事求是之意,毫无哗众取宠之心。”[15]另外与他的性格爱好也有关系。有论者认为,陈云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看似完全相反,实质正好相成的两种性格特点,即谦虚温和、敦厚诚朴和坚毅节烈、刚正不阿两者集于一身”,并认为这种性格的来源前者是他家乡的民风和校风熏陶的结果,后者是他参加革命后经历激烈严酷的阶级斗争历练的结果。(转引自《陈云研究述评》下册,第803页内容(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陈云一生钟爱评弹。从少年时代起,陈云就受到了评弹艺术的浸润和滋养。他讲话中信手拈来的小故事、民间俗语、生活细节以及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应该说也有评弹的影响。总之,从语言风格中我们更真切地认识了这位平凡而足智多谋的伟人——陈云。
[参引文献]
[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7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372、188页。
[3]《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4]《陈云研究述评》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5]《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43页。
[6]《走近陈云——口述历史馆藏资料辑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150页。
[7]《陈云和他的事业》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52页。
[8]《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75页。
[9]《陈云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98页。
[10]董志凯:《“摸着石头过河”与当代中国变迁——陈云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11]《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12]《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13]《陈云传》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8~1279页。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15]梅行:《学习陈云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文献与研究》1984年第3期。
夏杏珍,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责任编辑:杨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