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倡导与支持对外开放
(一)1973~1974年陈云协助周恩来抓对外贸易,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先声
朝鲜战争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禁运和经济封锁的政策,中国只能寻求苏联的帮助并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70年代初,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 席位的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我国的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关系面临着发展的机遇。这时,周恩来委托陈云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对外贸易问题。陈云毅然承担了这一任务,协助周恩来 抓对外贸易,参与了“四三方案”(即从国外进口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引进项 目的重大决策,提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研究世界市场和国际金融的任务,领导和组织了来料加 工与传统手工艺品、纺织品、副食品的生产与出口工作。这些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外 开放政策起了重要的铺垫和探路作用。
“四三方案”是1973年初国家计委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提出来的,其中武钢一米七轧机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引进项目之一。在订货过程中,陈云叮嘱外贸部门:“正在订货的那套三亿多美元的轧钢设备,有关的附件要一起进口。这套设备投产后,每年可以生产钢板三百万吨,两年就是六百万吨。如果缺了零配件,国内解决不了,就要推迟投产,耽误一年就少生产三百万 吨钢板,很不合算。如果有人批评这是‘洋奴",那就做一次‘洋奴"”。 [3] 这次引进对沟通中国同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和文化联系具有重要开拓意义,同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提高 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三方案”的引进项目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大公司通过市场进行的,结算方式除单机按现 汇交易支付外,成套设备项目大部分采用延期付款方式。为此,陈云亲自进行进出口贸易的调查,以经济战略家的眼光及时地提出并开展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对国际市场价格和货币金融问题的研究,以指导对外经济贸易工作。陈云指出,我国对外贸易的“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但是“要把一些界线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我们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 [1](pp.218~219) 为对外贸易大发展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进口机器设备要通过出口商品赚取外汇以保证支付能力。陈云协助周恩来抓对外贸易,自 一开始就盯着出口创汇工作,直接找各进出口公司了解情况。江青一伙把出口原料说成是 “卖国主义”、“出卖资源”。陈云明确提出要尽可能出口成品,并宣传周恩来关于“除反动、丑恶、黄色的以外,都可以出口”的指示精神,支持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和出口。为打开和扩大中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陈云主张进口原料,利用国内丰富的劳动力生产成品出口。
陈云协助周恩来指导外贸工作,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凡响的见解和对策,对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7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09.8亿美元,是1970年45.9亿美元的2.4倍,比1972年增加46.8亿美元。其中,进口额达到51.6亿美元,出口额达到58.2亿美元。 [4] 出口创汇的迅速发展,有力支持了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成套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促进了国内基础工业,特别是化肥、化纤和冶金工业的发展。
1973~1974年,陈云围绕“四三方案”的引进研究了如何通过出口商品赚取外汇的问题, 以经济战略家的眼光及时地提出并开展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对国际市场价格和货币金融问 题的研究,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先声。
(二)陈云支持对外开放
陈云是鼎力支持对外开放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进行 对外开放,并以其远见卓识和丰富的经济工作经验对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
如何进行对外开放?陈云关注和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引进技术、设备和资金。陈云认为应该基本立足于国内,买技术,买专利,关键设备还是要进口,要通过引进来扩大生产能力。 为保证引进项目及其技术、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高新性,陈云主张集思广益、民主协商、 科学决策,明确提出:“一切引进项目,都必须有专家参加,必须是领导干部和专家共同商量。不同方面的专家,往往有不同的意见,要注意和考虑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必须作出几个比较方案,择优选用。” [1](p.280) 对于引进资金,陈云提出要注意两点:“必须充分考虑还本付息的 支付能力,考虑国内投资能力,做到基本上循序进行。” [1](pp.248~249)
陈云关注和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扩大出口、提高创汇能力和增加外汇收入。在1979 年3月21日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提出要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要找增加外汇收入的 来源,“把石油搞出来,可以很快见效。补偿贸易、合作生产、加工订货都可以搞。” [1](p.254) 9 月18日,陈云指出:“我们用于偿还大项目借款本息的可靠外汇来源,只能来自下列各项: 甲、增加石油、煤炭出口的收汇;乙、旅游业的纯上缴外汇;丙、广东、福建特殊区增加上缴 的外汇;丁、纺织品、轻工业品、重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等出口收汇能增加上缴的部分。” [1](p.266) 陈云认为增加外汇收入绝非易事。钱伟长建议加强劳务出口,陈云深表赞成。 1982年12月6日,陈云在中央统战部反映钱伟长这一建议的材料上写道:“‘劳务出口"这件 事很重要。中国人口多,不仅可以进木材,出口家具,而且由此启发,其他方面也应大搞。”在使用外汇方面,陈云强调要合理、要节省。他批评:“现在出国考察团太多,有不少是游山玩水团。”要求出国考察“必须少、小、精” [1](p.280) 。
陈云关注和研究的第三个问题是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2年春, 他指出:“特区要办,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力求使特区办好。” 1984年,他同意十四个沿海 城市开放。怎样办特区?陈云提出两点:第一,特区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第二,特区 产品要有“一定比例”的内销,否则对外资没有吸引力。 对于特区的货币问题,陈云说: “我虽然没有到过特区,但我很注意特区问题。一九八四年我专门把谷牧和刘鸿儒找来谈特区 货币问题。我讲,如果大家坚持要搞,我提出两条:一条是特区货币发行权属于中央;另一条 是封关以后,特区货币只能在特区流通,不能在其他地方流通。” [3](pp.1676~1677) 陈云在开放和特区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指导了改革开放扎扎实实地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