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陈云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展开
发布时间: 2010-06-21    作者:曹应旺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0-06-2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怎样实行、怎样展开的?这需要研究被中国人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  计师邓小平所起的作用,也需要研究建国后长期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工作、在中央经济决策中具  有极大影响力的陈云所起的作用。以下就陈云倡导与支持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陈云与邓  小平的工作关系作初步探讨。 

  一、倡导与支持经济体制改革 

  (一)陈云在中共八大前后首倡经济体制改革,这是新时期改革最早的思想源头 

  中国从1953年开始的计划经济建设学习了苏联模式,1956年时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暴露出体制僵化、物资短缺、人民生活困难等问题,苏共二十大承认这些问题并批判了斯大林。中国的计划经济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陈云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在中共八大之前就提出“苏联十月革命后,市场完全死了。我们今天也把市场搞得很死。若不注意解决这一问题,天下就会大乱”。 “我们今天也把市场搞得很死”,这是陈云针对计划经济体制暴露的弊端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对私人工商业改造中所采取的垄断性统购包销的办法是排斥市场自由竞争的,会导致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和  不讲究经济效益。他率先提出了克服统购包销的弊病、改进经济体制、搞活市场的问题,“苏联大小生产一律纳入计划,我们是否来个大计划小自由,即主要方面有计划,次要的方面来个 自由市场”。 同时,他认为要吸收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合理因素,“资本主义生产是无政府状  态,在大范围内不合理,在小范围内是合理的。社会主义生产,在大范围内合理,在小范围内  还有不合理。我们要做到在大范围内合理和小范围内(也)合理。”

  陈云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  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陈云搞活市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主张成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先导。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陈云的上述思想“对当前  的改革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 

  (二)20世纪60年代初陈云支持农业包产到户,这是新时期农村改革的思想源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陈云同邓小平一起支持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对后来确立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推动作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三年“大跃进”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陈云经过调查研究提  出四项对策来解救危局:一是进口粮食;二是动员城市人口下乡;三是工业支援农业;四是调  整农村政策。他把调整农村政策、放宽农民自由作为解决粮食紧张问题的基础性对策。1960 年秋冬,他在冀、鲁、豫的调查研究中开始纠正“共产风”,这是大幅度调整农村政策以战胜严重经济困难的重要开端。1961年夏,他在青浦农村等地调查研究,提出母猪私养、增加自留地等主张,扩大了调整农村政策的内容。1962年夏,他又支持安徽等地农业包产到户的做法,提出发挥个体生产的积极性。可惜这一主张当时未被采纳。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农村改革为先导的。农村改革承继了1962年农业包产到户的做法。陈云是倡导和支持农村改革的。1978年冬,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谈了对经济工作的  意见,指出:“要放松一头,不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  [1](p.23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安徽省要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省委书记万里首先跟陈云商量,陈云表示举双手赞成。万里又向邓小平报告此事,邓小平也支持。农村改革很快就取得了成效。陈云称赞包产到  户使“农村人民生活改善了,市场搞活了,这是二十多年来少有的好现象”。 [1](p.278)  在邓小平的领导和陈云的支持下,废除了人民公社和粮食统购统销的制度,肯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使农村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国家协调的市场经济,农民解脱了土地的束缚进行多种经  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农村的  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并推动国家由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 

  (三)1979~1981年陈云领导经济调整,为改革的展开创造了条件

  中国经济一直存在着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前后财政不平衡、信贷不平衡、物资不平衡、外汇收支不平衡的局势更为严峻。为此,陈云率先提出了经济调整的主张,组织领导了1979~1981年的经济调整工作。在经济调整时,  陈云十分重视正确处理调整与改革的关系。一方面,他将把国民经济各方面比例失调的情况调整过来看成燃眉之急和进行改革的基础;另一方面,他把经济调整看成是包括着相关的经济政  策方面的调整,相关的改革需要伴随调整缓缓而行。经过三年的经济调整,突出抓农业和轻工业,调低积累率,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市场消费品开始丰富起来,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这不仅使国民经济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也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 

  (四)陈云是中共最早系统研究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领导人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恢复中,陈云组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和调整工商业,一些重大  决策都是在关注市场信息、研究市场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的。1950年,他将收购农副土特产品、提高农民购买力、促进城乡交流看成恢复中国经济的钥匙,最终以农业和手工业带动了工商业,搞活了经济。1956年,陈云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提出要实现大计划、小自由。20世纪  60年代初,陈云在解决经济危局、领导经济调整时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他提出进口粮食就是发挥国际市场的作用,他采取的高价糖果、高价糕点、高价饭店的政策就是通过市场来回收  一部分货币,解决副食品供不应求和通货膨胀的问题。1979年春,陈云起草了《计划与市场问题》的研究提纲,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  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忽视市场调节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忽视价值规律,“即思想上没有‘利润"这个概念。这是大少爷办经济,不是企业家办经济”,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  [1](pp.244~246)   1980  年出现了只强调市场调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忽视国家统一计划和集中领导的倾向,  陈云对此非常担忧。从1981年秋至1982年春,他先后四次阐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  辅”的指导原则,并为中共十二大所接受。1982年11~12月,针对搞活经济中出现的摆脱国  家计划的倾向,陈云三次运用“笼子”与“鸟”的关系来比喻和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虽然侧重点在于提醒计划的指导作用,纠正争局部利益、挤重点项目、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但它的出发点是要搞活经济,是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陈云关于“鸟”与“笼子”关系的论断  不仅对当时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指导作用,而且对集中  财力物力保证国家重点建设产生了积极的重大影响。  中共十三大后,陈云不再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市场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陈云仍然关注如何运用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中国  经济问题。他对中央负责人说:“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看来困难不少。你们正在探索,探索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还可以继续摸索,并随时总结经验。”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在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1. 牛冠恒:陈云读书方法论初探
    2. 张金才:陈云1962年提出分田到户探因
    3. 邱霞:陈云“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思想论析
    4. 学习陈云关于帝国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5. 继承陈云“唯实”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
    6. 朱佳木: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国史编研事业
    7. 孙钦梅:论陈云节约思想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8. 1949—1956年陈云在经济工作中的全局思维
    9. 李正华:陈云的核心意识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0. 建国前后陈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及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