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新中国理财专家陈云与“一五六项工程”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3-23    作者:熊亮华    来源:人民网 2010-03-23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五六项工程”是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工业项目的总称,这一庞大的援建工程,旨在帮助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以奠定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陈云作为政务院副总理、中财委主任,成功地统筹了“一五六项工程”建设。
  以苏联援助的“一五六项”为中心制订一五计划

  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周恩来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6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在周恩来领导下,陈云具体组织中财委在1951年试编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纲要。由于当时资料不全,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进行,全国经济建设的大局也还未定下来,尤其是还未能争取到苏联的全面援助,因此,这个计划纲要只能是一个试验,不可能作为正式的计划。

  1952年,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比预想的顺利得多,朝鲜战争大局已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决定计划编制好后,8月份拿到苏联,征求老大哥的意见,争取他们的帮助。

  在陈云领导下,中财委开始第二次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7月,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次编制完成。尽管时间仓促,经验和数据不足,但这个计划还是较为详细。计划印出来以后,共有25本小册子,主要包括《关于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以及钢铁、有色金属、机器、汽车、船舶、电器、化学、建筑材料、电力、煤矿、石油、纺织、轻工业、交通、邮电等发展计划。5年基本建设计划投资505亿元,拟请苏联援助我国工业建设项目91个。

  7月1日,计划草案印出来后,陈云致信毛泽东,对这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情况进行了说明。他说:“这次写的五年计划的主要点是在今后五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因此在这一方面花的工夫较多。原有工厂的生产方面,也写进去了。但估计这一方面的生产数字一般是低的,可能超过。将来需要好好再讨论的。所以首先集中力量研究今后五年中新办工厂,是为了七八月间可以向苏联提出一个五年中供我装备的要求。”这个计划提到中央后,中央政治局进行了讨论,认为可以将这个计划带到苏联征求意见,并作为向苏联提出援助的基本根据。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基础是微不足道的,技术力量、管理水平都极其低下。要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不争取外国的援助是有巨大困难的。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提出了援助请求。

  8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代表团,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李富春为副团长,带领30多名专家访问苏联。

  当时没有大飞机,一架飞机只能坐16人。中共代表团分乘三架飞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飞了三天,第一晚在伊尔库斯克,第二晚在新西伯利亚,第三天才到莫斯科。到达莫斯科后,陈云和我国的专家一起,在苏维埃旅馆下榻。

  这次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就第一个五年计划和苏联有关方面交换意见,重点是争取苏联的援助。在莫斯科,周恩来、陈云等与苏方代表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会谈。期间,周恩来和陈云两次会见了斯大林。

  苏联领导人详细研究了中方提出的计划,对计划方针和要达到的目标,表示欣赏,但对计划本身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这个计划草案,还不能算是五年计划,不仅不是计划,即使作为指令也不够。斯大林在会见周恩来、陈云时还就中国的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他认为,计划草案中考虑的五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20%的速度是勉强的,建议降到15%或14%。他还强调,计划不能打得太满,必须留有后备力量,以应付意外的困难。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会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设备。争取到苏联对中国工业化的援助,是中共中央代表团这次访苏的最大成果。 

    1. 牛冠恒:陈云读书方法论初探
    2. 张金才:陈云1962年提出分田到户探因
    3. 邱霞:陈云“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思想论析
    4. 学习陈云关于帝国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5. 继承陈云“唯实”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
    6. 朱佳木: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国史编研事业
    7. 孙钦梅:论陈云节约思想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8. 1949—1956年陈云在经济工作中的全局思维
    9. 李正华:陈云的核心意识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0. 建国前后陈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及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