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陈云从延安时代开始一直倡导的四个主张
发布时间: 2009-09-11    作者:朱佳木    来源:国史网 2005-06-08
  字体:(     ) 关闭窗口

  今年6月13日是陈云同志诞辰98周年的日子。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五集电视文献纪录片《陈云在延安》,向人们介绍了陈云同志在延安时代的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在许多观众特别是老同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抗战八年,陈云同志都在延安,除最后一年主抓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外,其他七年都是担任中央组织部的部长。这七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七年,是中央组织部走向正规化的七年,也是陈云同志在政治上走向纯熟的七年。陈云同志曾对我说过:到延安之前,他的讲话没有多少辩证法,到延安后,他学习了哲学,讲话就有辩证法了。

  在主持中央组织部工作期间,陈云同志还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是中央领导核心成员,因此,他的许多主张不仅对组织工作系统,而且对全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感到其中有四个主张,他即使后来不负责组织工作了,仍然不断讲,可以说一直讲到老,讲到死,讲了一辈子。这些主张有的在这部电视片中有反映,有的限于篇幅反映不多。重温他的这些主张,或许是对他98周年诞辰最好的纪念了。

  第一,主张重视、尊重和爱护知识分子。

  我们党在十年内战时期,主要成份是农民和少量工人。抗战爆发后,形势和人心大变,大量国统区的知识分子,主要是革命青年,也有大学教授、工程师,不远千里奔向延安。在延安的抗大、陕公、鲁艺、党校有上万学生,抗大在武汉登报申明不再招生,大家仍旧络绎不绝地来。有人认为国统区来的人复杂,主张要拒之门外,甚至指责组织部审查不严。陈云同志则认为,来的人虽然复杂,但“要干大事情,就免不了要遇到复杂情况。将来领导全国的时候,情况会更加复杂。只有几个人,不要发展,才简单,但是革命一定不会成功。”“干革命如果怕复杂,便会愈弄愈复杂,不怕复杂,革命就好办。”[i]针对“知识分子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观点,他指出:“知识分子有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有的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在中国,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是可以为无产阶级服务的。”[ii]

  陈云同志在提出广招天下士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大批接收、大胆使用知识分子的紧迫性,提出“要抢夺知识分子”的口号。他说:“现在各方面都在抢知识分子,国民党在抢,我们也要抢,抢得慢就没有了。日本帝国主义也在收买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如果把广大知识分子都争取到我们这里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那末,我们虽不能说天下完全是我们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们的了。”[iii]

  抢夺知识分子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够入党条件的知识分子加入党组织,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党外的知识分子。陈云同志为此专门讲过一篇话,叫做《尊重和团结非党干部是党的重要政策》。他说:“要注意用人之才,不能只考虑是否党员或党龄之长短。按才能排位置,不按党票排位置。”[iv]还说:“礼贤下士、尊敬贤能是共产党员应有的风度。”[v]

  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陈云同志主持东北解放区的财经工作,碰到如何处理新接收企中的职员问题。他批评了只重视工人而轻视职员的“左”的错误,指出:职员、技术员、技师、工程师、专门家都“是管理庞大复杂的近代企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人员”,[vi] “必须使体力劳动的工人与脑力劳动的职员合作”。[vii]

  建国后,陈云同志主持全国的财经工作。他一如既往,一方面把建立和扩大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作为“一五”计划中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主张要充分信任和大胆使用旧社会培养的知识分子,指出:“这些人是我们的‘国宝’,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viii]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时,他针对有人认为资本家是包袱的思想说:“资本家有本领,应该说是财富。在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中,民族资产阶级是文化程度高,知识分子多的一个阶级。”[ix]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陈云同志重新走上中央核心领导的岗位。上任不久,他就提出干部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并且指出:“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必然涉及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十年内乱时期把知识分子说成是‘臭老九’,这种观点虽然已经受到批判,但是,党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提拔干部的政策远远没有实现。我们应该看到,没有老干部不能实现四化,没有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到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来,也决不能建成现代化的新中国。”[x]在他建议下,中组部向中央做出了加强在中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报告,并成立了技术干部局,专门管理科技干部。

  1982年夏天,陈云同志看到两份反映中年知识分子生活、工作负担重,但工资收入低,很多人健康水平下降的材料。他立即给中央常委各同志写信,提议要抢救中年知识分子,今后每年拿出十二三亿元提高他们的工资,说应该把这看成是基本建设的一个项目,而且是基本的基本建设,并“应该向人民讲清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一样,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工资收入上高一些,这是合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也是合乎人民长远利益的。不这样做,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上去,生产力也不可能上去。”[xi]

  第二,主张党在执政后一定要防止脱离群众。

  延安时代,我们党虽然还没有成为全国的执政党,但已经掌握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陈云同志认为,党掌权和不掌权,情况很不一样。不掌权时,你要找群众,而掌权以后,群众要找你。因此,党在掌权以后,特别要防止脱离群众,党的建设主要应当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他在1939年陕甘宁边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强调:“领导着政权的党、领导着军队的党,自我批评更加重要。因为党掌握了政权以后,犯了错误会更直接更严重地损害群众利益。……你有枪,又当权,群众看到了也不敢讲。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并且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有人做了违背群众利益的事,就要给以严肃的批评,以至纪律处分。对于违法的人,例如贪污分子,还要发动群众去斗争,并绳之以法。”[xii]他提醒大家:“当权的大党,领导干部很可能成为官僚。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xiii]

  全国解放前夕,陈云同志收到家乡一位老战友的孩子来信。他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叮嘱这位年轻人,并要他转告自己的表弟,“千万不可以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乡人面前有什么架子或者有越轨违法行动”。他说:“共产党人在国家法律面前是与老百姓平等的。而且是守法的模范。”“我与你父亲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你们必须安分守己,束身自爱。”[xiv]

  1954年,党内出了高饶事件。陈云同志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七届四中全会上讲:“在胜利了的国家里头,有电影,有照片,开会时热烈鼓掌,阅兵时可威风啦。火车站欢迎的时候,送鲜花,夹道欢呼。物质享受是很具备的,很可以腐化。从前在瑞金、延安时,想腐化也很难,现在腐化很容易。我们对于执政以后党内的状况是不能盲目乐观的。”[xv]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同志重新当选为中央副主席,同时兼任新组建的中纪委第一书记。有人请示今后纪检工作如何搞,他当即回答:“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xvi]1982年,东南沿海一带走私猖獗,涉及一些党员干部。他将一份情况简报批给中央常委各同志,提出:“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xvii]

  在1983年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陈云同志再一次就执政党党风问题向全党敲起警钟。他在发言中说:“党在全国执政前和执政后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党在全国执政以前,在敌人统治下的地下党,那时作一个党员就有杀头的危险,根本谈不上什么物质享受;在苏区的党和解放区的党,大家忙于打仗和支援战争,另外,也没有什么物质可以享受。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从中央到基层政权,从企业事业单位到生产队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党员手里了,党员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xviii]他提醒全党,对以权谋私的人如果不严厉打击,“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xix]

  以后,陈云同志又多次在各种场合讲话,呼吁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xx]“希望所有党的高级领导人员,在教育好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好头。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成为特殊人物”。[xxi]“对于危害社会主义建设,败坏党风、社会风气的歪风邪气,熟视无睹,听之任之,除了追究那些为非作歹的个人外,还要追究那个单位、那个地区的党委的责任,包括纪委的责任。”[xxii]他说,在这类事情上,“得罪点人,比不管而让群众在下面骂我们要好。”[xxiii]

  第三,主张党内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延安时代,我们党还处在武装斗争的状况,因此,形势要求更多地强调集中统一。陈云同志作为党的组织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一方面和其他领导同志一样,在讲话中反复讲解遵守纪律、维护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也经常强调党内民主的意义。他曾说过:“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一个最有纪律的党,也是一个最讲民主、最讲自由的党。”[xxiv]

  什么是民主呢?陈云同志在讲到要尊重和团结非党干部时说:“在民主选举的政权机关和民众团体中,共产党员与非共产党员合作共事,应共同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xxv]怎样才能发扬民主呢?陈云同志说得最多的是要让人讲话,尤其是讲不同意见和批评的话。他说:“要让人敢说话,就不能给人戴大帽子”。[xxvi]“比如,有一个人说错了几句话,你就对他来一顿批评,不是说他是‘左’倾空谈主义,便是讲他右倾机会主义的嫌疑。如果随便给人家戴上这类大而无当的帽子,一个人头上戴上三四顶,恐怕就‘差不多’了,不能工作了。”[xxvii]他还提醒大家要特别警惕光讲好话的人,指出:“光说好话的人都是拍马屁的,拍马屁决不是件好事;不客气批评别人的人,才是好人,才够得上是革命同志。有些干部常常不了解这一点。”[xxviii]

  后来,陈云同志虽然不再主持党的组织工作了,但他无论做什么工作,总是十分注意党内民主问题。1947年,他在兼任中共辽东分局书记时,针对党内生活不健全的问题指出:“不经大家交换意见,是不可能集中的,形式上集中了也难免出错误。不民主,只集中,必然愈不能集中;多交换意见,反而容易集中。”[xxix]

  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期间,陈云同志到陕西省干部会议上发言,强调“只有民主,才能集中。”他说:“这几年我们党内生活不正常。‘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人说话有时免不了说错,一点错话也不说那是不可能的。在党内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大家不说话。”[xxx]他还说:“如果共产党不能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见面都是哈哈哈,我看人们就不会参加革命了,也不会愿意当这样的共产党员了。”[xxxi]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痛定思痛,更加感到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陈云同志在中纪委一次全会上说:实现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是我们这样一个在9亿人口国家中的执政党的重大责任。苏联在列宁领导时,民主气氛是很浓的;斯大林有很大功绩,但后来党内生活不正常。“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对民主集中制破坏很大,党内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状态。[xxxii]在审阅党的十二大报告稿时,他针对稿子上关于“民主生活很不够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句话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说,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根本原因。”[xxxiii]

  对于发扬民主、保持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办法,陈云同志讲得最多的还是发动广大群众、干部提意见。他说:“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相同的意见谁也敢讲,容易听得到;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xxxiv]他反复提醒大家:“如果鸦雀无声,一点意见也没有,事情就不妙。”[xxxv]“讲错话不要紧,要是开起会来,大家都不说话,那就天下不妙。”[xxxvi]“如果没有不同意见,自己也要设立一个对立面,让大家批驳。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有了反对意见,可以引起自己思考问题。常常是,有不同意见的人,他不讲出来,能够听到不同声音,决不是坏事。”[xxxvii]

  到了晚年,陈云同志通过总结党内生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切感到要发扬党内民主,仅仅强调让大家讲话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1987年,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我们党内要强调一下,要有民主生活制度。常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政治局多少时间开一次会,要立个规矩。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应该分开来开。这是党内民主生活。民主集中制要坚持,经常开会讨论,经常交换意见,就不至于出大的问题。”[xxxviii]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