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指导 >> 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胡一峰:“从猿到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传播的一个范例
发布时间: 2012-02-13    作者:胡一峰    来源:《党的文献》 2012-0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0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对知识分子“要让他们学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几门课程。就是那些唯心论者,我们也有办法使他们不反对我们。他们讲上帝造人,我们讲从猿到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论述“从猿到人”最重要的作品是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作用》)。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后曾掀起学习《作用》及相关著作的热潮,使“从猿到人”在中国得到深入而广泛的传播。
  《作用》的中文译本

  恩格斯《作用》一文完成于1876年。直到他1895年逝世,20年间该文一直以手稿形式存在,没有公开发表。恩格斯本来打算写一本《奴役的三种形式》,《作用》是其导言,后来他放弃了这一写作计划,《作用》被归入总题为《自然辩证法》的一束手稿之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开始于1873年,因恩格斯集中精力于《反杜林论》和《资本论》第二、三卷,曾两次中断该书的写作。在《资本论》第三卷接近完成时,恩格斯重新着手整理《自然辩证法》手稿,把已有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准备出版,但直到逝世,这一工作也没有完成。1896年,伯恩斯坦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上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作用》。1925年,该文作为《自然辩证法》的一部分在苏联出版。
  在中国较早介绍和阐述这篇经典著作的是蔡和森。1925年,他在上海大学讲授《社会进化史》时对其主要思想进行了阐发。1928年,上海春潮书店出版陆一远译《马克斯主义的人种由来说》,其中收录了《作用》,这应是国内最早的译本。1930年9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的《从猿到人》(哥列夫编、成嵩译)一书也收录了该文。1940年12月,《中国青年》刊载了于光远译、景琳校订的《从猿到人过程中劳动底作用》。1946年山西沁源太岳新华书店出版的何锡麟译《社会发展史略》,1947年地下党领导的新民主出版社在香港翻印出版的延安版《社会发展史》,均收录了该文。
  成为政治学习“标准文本”的,则是1948年9月解放社出版的于光远和曹葆华的合译本。这一版本根据1935年莫斯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译出,并参考了俄文译本。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一文本在各地大量出版,仅1949年,就有苏北新华书店、东北新华书店、冀东新华书店等印行,华北大学还将其作为教学参考用书。后来以解放社名义重印了一批马恩著作中译本,其中包括该文本。它后来还多次再版,至1952年已出到“修订第五版”。
  《作用》的广泛传播

  《作用》是在延安时期,为适应党内整风学习需要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1943年12月20日,他致信胡乔木:“请你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不论是翻译的,写作的,搜集若干种给我。”四天后,毛泽东让人给刘少奇送去《从猿到人》一书,并附信说:“此书有恩格斯两篇短文,十分精彩,可以看。郭烈夫的一篇亦可一阅。”郭烈夫即哥列夫,是苏联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将恩格斯的《劳动在由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人类进化的过程》连同自己写的题为《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达尔文主义》放在一起,编辑成书。龚育之认为,“从猿到人”,“可以说是自然发展史的最后一章,同时,又是社会发展史的第一章,正好是自然发展史同社会发展史的结合部”,并由此作为毛泽东重视学习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一个印证。
  在20世纪40年代的整风运动中,《作用》作为一个经典学习文本,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各解放区、根据地的“政治大学”和新解放区的各大高校中,“从猿到人”是政治教育的重要一课。华北地区是全国较早解放的地区之一,1949年,为了统筹推动各校政治教育,专门成立了华北高教会,其拟定的公共必修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第一课就是“从猿到人——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世界”,内容包括“动物的劳动与人类的劳动的分别”、“劳动怎样产生了人与劳动怎样改变了世界”、“为什么社会发展史首先是劳动者、生产者的历史”等,《作用》被列为教学参考书。在新中国成立最初的几个月里,费孝通、许德珩、裴文中等著名学者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为广大师生讲授“从猿到人”,为加强教学效果,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还专门举办了“从猿到人”实物展览。
  “从猿到人”教育也在全社会普遍开展。一是举办科普展览。1950年春节期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科学普及局在北京和平门外师大附中举办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科学知识展览会,展出标本、模型、化石100多件,图表80多张。自2月17日至22日,六天内参观群众达56万人。二是开展理论批评与争鸣。1949年7月20日,《人民日报》刊载胡庆均的文章《关于“从猿到人”》,用科学依据论证恩格斯观点的正确性。同时,还开展了对不符合或偏离这一观点的思想的批判,典型的例子是对复旦大学生物系刘咸著《从猿到人发展史》的批评。该书1950年10月由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1951年5月再版。1951年6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韩文理的文章,对刘咸的著作进行了批评。韩文理认为,刘咸在人类进化问题上持唯心论观点,片面强调思维的作用,认为先有思维,后有劳动,必须进行修正。三是出版大批通俗读物。为配合《作用》的宣传教育,组织出版了一大批针对不同文化水平读者的通俗读物。如《从猿到人》(贾祖璋著,开明书店1950年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M.C.普列雪茨基著、方恳译,作家书屋1951年版)、《从猿到人透视:劳动怎样创造了人类本身和世界》(方且著,上海编译社1950年版)、《从猿到人:通俗讲话》(王小石撰,新亚书店1950年版)、《从猿到人》(左本、云泉编绘,大众科学社1950年版)等,这些图书大都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有些采用图集的形式,有些采用讲故事的文体,娓娓道来,极为生动。
  《作用》的文本新内涵

  《作用》本意在于阐明人类如何从自然史进入社会史,从而说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成为批判“上帝造人说”的经典文本。引介到中国后,为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文本被不断进行阐发,获得了许多新的内涵。
  一方面,以“人类同源”的观念批判“人种论”,宣扬民族平等和“世界一家”的国际主义思想。在燕京大学举办的“从猿到人”展览中,展览了许多近代各民族的图片,以证明世界各人种原是一家人,打破狭隘民族主义的观点。还有观众看完1950年春节期间的科学知识展览会中“从猿到人”部分后,感慨道:“今天我才知道,人类的祖先就是一个,无论是黄种、白种、黑种、红种原来都是一家人,只是因为地理环境、气候、食物等生活条件的不同,就使得他们的肤色体质、言语不一样了。他们的聪明都是一样的,这一家人,应该是完全平等的。”1951年,林耀华著《从猿到人的研究》,书中专设一章,名为“现代种族都是一家人”,用较多篇幅来阐发“世界一家”的观念,“人类的种族和智慧能力无关,和意识无关,和语言无关,也和民族无关。现代各种族乃由于外表形态而区分,实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由于同一祖脉相贯流传而来的。……现代世界上各种族,也都是一家人”。实际上,给《作用》附加“世界一家”的国际主义思想,源自苏联学者的阐释。苏联普列雪茨基著《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用很大篇幅对宣扬人种有高低之分的“人种论”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一切人种都是彼此类似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地位是相等的。
  另一方面,“劳动”的概念经过重新解释,由抽象转变为具体。对于《作用》中“劳动”的准确内涵,长期以来研究者虽多有分歧,但有一点是没有疑义的,即在《作用》原文的语境中,“劳动”是一个哲学概念。但在中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传播过程中,“劳动”被等同于日常话语中的“生产劳动”甚或“劳作”、“干活”。据《人民日报》记载,一位参观“从猿到人”展览的观众说:“现在我明白人是从猴子在干活中变来的。”另一位生意人说,自己以前做生意贱买贵卖,挣钱多了,就多吃多喝。“今天我看到了‘从猿到人’的经过,才想到劳动真不容易,经过了好多万年,劳动了又劳动,古猿才一辈一代的变成今天的人。我自己为什么不去劳动生产而去骗人呢?过了春节我和我的同行老温商量好,一定到吉林去耕地生产,找个长久的活干。”还有一位赶大车的看了展览以后也激动地说:“咱们会说话,也是干活发出来的声音呢。咱们要学习祖先那样的努力劳动,找得吃的穿的,那才好哩!”对普通民众开展劳动教育,其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原汁原味地传递文本信息,更在于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树立“主人翁”思想。
  在知识分子的政治学习中,“劳动”的含义又有了微妙变化,被阐释为比“干活”抽象一些的“体力劳动”,其现实指向则是知识分子与劳动大众之间的关系。强调历史是劳动者创造的,“一部人类的历史,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生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就是一部劳动人民的历史”。从而在理论上论证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知识分子劳动化的合理性。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围绕“劳心者伟大还是劳力者伟大”这个中心问题开展了辩论,并对“先有思想还是先有劳动”、“在劳动中脑子比手是否更重要”、“工程师伟大还是工人伟大”、“教职员入工会是否受了委屈”、“为什么要为劳动人民服务”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暴露出一些同学存在“看不起工人”、“总觉得无论如何比工人高一等”的思想。这些思想最后在辩论中被击败,失去了市场。
  总之,《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20世纪四五十年代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政治学习和宣传教育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文本被进一步阐发,其思想内涵更加丰富,“从猿到人”在中国最终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
  〔作者胡一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共青团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100084〕

    1. 刘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2. 所有制改革与所有制结构演变
    3.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的若干理念问题
    4. 储著武 边钰:改革开放40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历程与经验
    5.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6. 孙钦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
    7. 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革观及其当代价值
    8. 钟瑛: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及其中国化新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