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指导 >> 其他领导人论历史、党史和国史
杨尚昆:关于征集党史军史资料和编纂军事史料丛书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 2009-09-11    作者:杨尚昆    来源:《军事历史》 2009-09-1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

  涉及到重大的问题如何评价,要由中央讨论后才能下结论。我最近看了一篇有关叶挺同志的回忆录,讲他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的情况。新四军被敌人包围后,叶挺同志为了挽救剩下的一百多人,带几个人下山去跟国民党交涉。他那时是蒋介石正式委任的新四军军长,又是著名将领,他相信可以把这部分人救出来,没有想到蒋介石敢抓他。可结果呢,一下山就被蒋介石扣起来了。在这个问题上,对叶挺怎么估价?我认为这是他应有的行动。因为部队打散了,饶漱石化装成连的文书跑掉了,叶挺同志没有别的办法了。又如,对林彪怎么估价?林彪在东北那一段,除了在若干问题上与毛主席相对立外,包括进关,一直打过长江,打到海南岛,应该说,应肯定的方面不少。不能因为他以后叛国了,就说他从东北起就一坏到底。无论如何他还是红军的一个战将,他是打了不少仗的。对这样一些人物作历史的评价,要由中央来讨论。

  过去,对有些烈士有争论。现在有的恢复名誉了,有的还没有作结论。如红七军的李明瑞,现在纪念百色起义,给他立了一个碑,就把他的名誉恢复了。中央苏区的季振同究竟应不应该杀?季振同是二十六军起义的,以后怀疑他要把队伍拖走,就把他杀了。这些事情不是仅用哪一个人的回忆录就能做根据的,要历史地评价。

  我还说说另外一些人的情况。有一个叫龚楚的,在井冈山时期就跟毛主席在一起,在中央苏区时是作战处长。此人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被捕叛变,还带敌人去抓陈毅。后来,龚楚写了《我与红军》一书,在台湾、香港广为流传,书中写了他是怎样参加红军和在红军中做了些什么工作。我看了这本书,曾问过陈老总,他说龚楚的历史就是那个样子,叛变前的那一段历史基本上是确实的。龚楚叛变这不好,但对他在红军那一段表现应如何看?还有个叫何涤宙的,他原是国民党陈时骥部的工兵主任,五次反“围剿”被红军俘虏后,我们把他留在红军大学教学,后来一直在总部当参谋,参加了长征。到瓦窑堡时,根据中央内定的凡是经过长征的同志都可以入党的精神,发展他入了党。但西安事变后,他去西安时却叛逃了。又比如一一五师有个参谋长叫周昆,是林彪的老部下,抗日战争时他在洪洞,从国民党那里领了几十万元法币的饷,开小差跑了。像这样的一些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可以不作历史的评价。涉及这些人的资料可不可以收集?当然可以收集,因为他们有一段参加革命的历史。他们叛变革命时事实当然也是抹煞不了的。但对项英这样的同志,还有张国焘这样的人物怎么评价?我认为应该摆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来评价。像刚才说的林彪,就不能说他从头到尾都坏。前些时候,东北的同志拍电影,排戏,就不敢写林彪。陈云同志不是说了吗?对林彪应放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来考察。涉及这些人的有些重要历史问题的结论,不是你们能作的,要由中央来作。那是将来的事。写历史要各方面都站得住,评价要公道。

  四

  现在大批退下来的老干部都可以写一些材料。写材料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写史料,不是回忆录,不准备印,也不准备出版;一种是写他自己的回忆。说到回忆录,我觉得问题比较大。邓小平主席就讲过,他不写回忆录。当然,他是因为工作忙而不写。我看到一些回忆录,里面有些史实,但也有些东西不真实。其原因不外是两种,或者是不了解情况;或者是不实事求是,甚至故意夸大自己的作用,借写回忆录把自己当时的作用、地位和觉悟拔高,这就不好。现在个别的回忆录,的确有这种倾向。

  出版回忆录不要看成是小事。我不主张大量出回忆录,而是有重点地出。要大体符合历史,正确,公道。一句话,要实事求是。但是不妨动员所有能写的同志都来写,写了你交给我们嘛!正式出版要给稿费,写出来的回忆录不一定都出版,但也可以给点稿费。

  《彭德怀自述》是一本好书,但是不是每一件事彭德怀同志都记述得恰当呢?他那时手头一点材料都没有,完全凭自己记忆。他的记忆力是了不起的,但时间长了,不要说年月日记不准了,就是一些人和事也记不清了。所以完全根据《彭德怀自述》写军史肯定不行,因为有些地方他记错了。最近出版了聂帅的回忆录,第二册也快出了,是很好的材料。李维汉同志的回忆录,中央好几位同志都看了,认为他写得不错。第一,他实事求是;第二,他把自己摆进去,这就很有教育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