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指导 >> 图书推荐
杨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
发布时间: 2016-11-02    作者:    来源: 2016-11-02
  字体:(     ) 关闭窗口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以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为基础,对“自然历史过程论”、历史决定论和意识反映论等已经成为“常识”的基本观点进行新的阐述;对实践是人的生存本体、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过去被忽视、“遗忘”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对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从后思索”、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等一些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末充分展开,同时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观点,进行充分展开和详尽论证。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以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和严密的逻辑,建构了一个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沦三者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脱体系,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的新成果,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趋向。

   作者简介

  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等著作10部;先后主持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国家级教材6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国家级奖6项。

   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一、实践: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 

  二、历史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建构的理论前提 

  四、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第二章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 

  一、社会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及其中介 

  二、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人对自然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四、否定性的辩证法 

  五、实践: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的本体 

  第三章社会的个人与个人的社会 

  一、“有生命的个人”与“现实的个人”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第四章社会的本质、结构和有机体的特征 

  一、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社会结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形式和意识形态 

  四、社会有机体及其特征 

  第五章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二、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和超越形态 

  三、人类总体历史的进程与具体民族历史的进程 

  四、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的区别 

  第六章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一、历史规律的实践性、总体性和重复性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三、社会幸义代替咨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六、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第七章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一、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四、重演:意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五、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 

  第八章实践反思与“从后思索” 

  第九章科学抽象与思维建构 

  第十章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附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问题、观点与思路 

  人名与术语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