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奇迹及启示
发布时间: 2010-10-27    作者:赵明仁 胡卫东等    来源:人民日报 2010-10-27
  字体:(     ) 关闭窗口

  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奇迹展现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新内涵和新特征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为爱国主义注入新的内容。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奇迹为爱国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并展现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核心是热爱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般而言,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容。在当代中国,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就不可能创造汶川震后恢复重建这一世界灾后重建史上的奇迹。事实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表现为拥护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要义是国以民为本、民以国为家。传统的爱国主义通常表现为对民族独立的维护,对国家富强的追求,对祖国人文地理的珍爱。在封建专制王朝中,统治者漠视甚至压迫剥削人民群众,历史上儒家所倡导的“民为邦本”也仅仅流于学理,统治者充其量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爱国主义的两个基本要素——国与民的关系上,“国以民为本”和“民以国为家”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这种爱国主义对传统爱国主义既是继承,更是创新。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将“国以民为本”和“民以国为家”有机统一的过程。党和政府以民生为先,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灾后恢复重建中,民生问题最受关注,民生建设投入最多,民生项目进展最快。人民群众从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了巨大实惠,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了对伟大祖国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显著特征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世界和谐。爱国主义在历史上往往与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不同,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内强调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对外倡导国际合作和世界和谐。在民族关系上,我们党一贯强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在国际关系上,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民族团结的政策与和谐世界的构想,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再次被实践和印证。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全国人民心系灾区,危难之际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充分展现了我国各民族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新篇章。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以开放透明、交流合作的崭新姿态,积极寻求国际救援人员合作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同样,当其他国家如海地、巴基斯坦等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急需国际援助之际,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第一时间给予巨大支援。这充分表明,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充分利用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精神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奇迹既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大力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应在继承过去好做法好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三贴近”原则,创新载体和形式,拓展途径和渠道,充分发掘利用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资源,把灾区建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样板田,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建成对口合作的实验地,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课堂,建成红色旅游的热土,建成对外宣传的窗口,使之成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新基地。

  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积极推进爱国主义理论创新。爱国主义理论对爱国主义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内涵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得到凝炼和升华。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资源为爱国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丰厚养料。应充分发掘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积极推进爱国主义理论创新,深入研究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新内涵和新特征,研究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新经验、新举措,为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加坚实的学理支撑。

  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爱国不仅是一种认识、一种觉悟、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行动。灾后恢复重建奇迹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空间。应把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资源挖掘好利用好,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赴灾区实地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结合灾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利用恢复重建契机,提升红色旅游的内涵和品质;组织编写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材,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影视作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好地激发各族人民自觉担负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赵明仁 胡卫东 涂秋生)

    1. 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启示录
    2.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启动古城区灾后恢复重建
    3. 回良玉出席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结表彰大会
    4. 审计署建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数据库
    5. 李长春出席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主题展览开幕式
    6. 四川省政府新闻发布会通报灾区灾后重建工作情况
    7.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10年跟踪审计结果
    8. 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
    9. 李克强抵达玉树灾区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0. 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十三次会议召开 回良玉主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