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灾难中,崛起民族精神新高度
发布时间: 2010-04-25    作者:陈二厚 安蓓 樊曦 何雨欣    来源:新华网 2010-04-25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一起面对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不分军民、不分僧俗、不分地域,相濡以沫的情感,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更加强大的凝聚力

广袤的中华大地,5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每一处伤痛都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牵挂。

玉树之殇,举国之痛。

“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获悉震情后,远在万里之外出访的胡锦涛总书记忧心如焚。

电波,把总书记动情的话语迅速传遍五湖四海,瞬间打开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情感闸门,在神州大地引起强烈的共鸣。

“我们都是汶川人!”两年前,一场强震让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心声。

今天,“在一起!”成为抗击玉树震灾的最强音!

果断调整出访行程的胡锦涛总书记回到国内,不顾旅途疲累,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随后,又飞赴灾区。在废墟上、帐篷前、孤儿学校里,总书记亲切的慰问,温暖的叮嘱,沉着的部署,坚定了人们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信心。

——在一起抗击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党中央和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地震袭来时,结古镇禅古村党支部40多岁的女党员扎西苏毛,来不及照顾被砸断手臂的老父亲,硬是用双手挖出了邻居家的几个人,到现在手上还留着一道道伤痕。如今,在帐篷社区党支部里,佩戴着共产党员胸牌的她天天忙于群众生活安排、救灾物资发放等工作。“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知道,有困难可以找党员。”

——在一起抗击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共产党员永远是群众的“主心骨”。

“一!二!三!”在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现场,贾树志带着战友们边喊着号子,边用力搬动一块大石板。身穿红色僧袍的扎西多吉带着西钦寺的僧侣们和藏族群众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用藏语喊起了号子。两股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轰”的一声,巨大的石板被推落,救援空间被打开!

——在一起抗击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同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无坚不摧的力量。

“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孩子!”望着压在废墟下的孩子,一位藏族妇女哭成了泪人。武警玉树州支队的官兵靠手挖棍砸打开一条通道。战士谢宇一把拦住要进去救孩子的母亲,大声说:“危险,让我来!”他全然不顾落在身上的瓦砾,爬进通道抱起孩子。余震突然袭来,一块带钉的木板掉下,朝孩子的脸砸来。千钧一发之际,谢宇勾头含胸,死死地护住孩子,任凭带钉的木板重重砸在自己的后脑勺……

——在一起抗击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军民如水情谊在危难中再度彰显。

在玉树孤儿院担任义工的香港同胞黄福荣,地震中本已脱险,却又毅然折返废墟,英勇救出3名孤儿和一名教师,而自己却被余震压在了废墟之下。生时,他和玉树的各族同胞共同生活了七天;从今,他的名字将永存玉树人民的心间。

——在一起抗击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谱写了许多催人泪下的同胞深情。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83岁的张忠泉老人,平时靠拾荒、卖饮料来维持日常生活。地震发生后,张忠泉老人却到当地慈善总会捐出一生靠拾荒挣来的10万元钱。

——在一起抗击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地震发生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捐款、捐物如同一股股暖流,源源不断地注入灾区。

你是我的兄弟姐妹!我是你的手足同胞!地震以来,受灾的你,奔来的我,记录下了多少个这样兄弟同心,手足同情的时刻。

美国《世界日报》感叹道:“一场空前的灾难,反而让中国有机会展现出汉藏一家、相濡以沫的同胞情谊,令人难忘。”

1000多年前,文成公主沿着唐蕃古道进藏,在途经的玉树县,至今耸立着一座文成公主庙,那是汉藏一家亲、民族大团结的千古见证。

当灾难震碎家园,当悲恸穿透心灵,心手相牵的兄弟情谊永远是我们的温暖,祖国母亲永远是我们的依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永远是我们的动力。

震后的结古镇,一天天有了生机。民主路上,翠绿的大葱,嫩白的萝卜,新鲜的黄瓜,各种蔬菜陆续上市。正在买菜的藏族妇女吉也说:“我相信生活会重新好起来。”

这是一位灾区妇女的心愿,也是全体华夏儿女的信念。

救灾还在继续,挑战仍在眼前。但历史将见证,坚如磐石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1. 若灾难来袭,珍贵文献能否无虞
    2. 张宪文: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3. 军工国防精神是中国特色国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人民日报评论员: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5. 求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