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救援全纪录
发布时间: 2010-04-12    作者:赵承 陈忠华 宋振远 郑晓奕 朱立毅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4-12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大家没日没夜的努力下,抢险工作进展顺利。
  推进!再推进!就能再现生命的曙光!坚持!再坚持!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希望——“生命之孔”传递着对生命呼唤的回声
  救援人员始终坚信:每一个被困的矿工都还活着。受困人员始终坚信:政府正在抢救自己。但无情的大水阻隔着他们。而在从地面打通巷道的一个钻孔,成了传递信心和力量的“生命之孔”。

   几百米下的矿工兄弟是否还活着?怎样给他们坚持的信心?井下的氧气够不够?瓦斯是否超标?怎样才能让他们吃点东西,补充点能量?
  在救援推进中,与煤矿打了27年交道的专家组组长贺天才想到了:煤矿中经常从地面向下打孔抽排瓦斯气体,这次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呢?
  很快,专家组连夜赶制了钻取“生命之孔”的技术方案,上报指挥部。
  在指挥部,这份技术方案引来了激烈的争论——
  “王家岭矿是个高瓦斯矿井,金属钻垂直下打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一旦打穿时形成火花,随时可能燃爆井下瓦斯气体,后果不堪设想!”
  “打到井下巷道要数百米,中间可能钻到地下水或地表水层,造成水流倒灌入井,使井下雪上加霜!”
  “一旦打穿后,地下气体上冲,可能使井下氧气含量更低,造成被困人员窒息!”
  ……
  指挥部领导也追问:“两个钻孔的位置经过科学定位了吗?”
  贺天才直截了当地在图纸上指点着回答:“1号孔的位置,打入井下透水点附近,处于水位最低处。施工该孔可以尽快疏排巷道积水,还可以向地面抽水,加大排水量。”
  指挥部领导又追问:“2号钻孔呢?”
  “2号钻孔十分重要,将是联系井上井下的生命通道!”贺天才强调说,这个钻孔对应的井下巷道积水高度2米左右,尚有3米的空间,井下被困人员有在此集中待援的可能。
  话声刚落,有人大声说:“这两个钻孔成功了,你们专家组就是功臣;如果造成严重的后果,你们将成为罪人!”
  贺天才环视指挥部,众人神情严峻,只听见墙上钟表的“嘀哒”声响。“技术报告上有专家们的签名,那就是"军令状"!”贺天才的话掷地有声。
  指挥部几位负责人紧急商讨后宣布:“救人不能等,你们干吧!”
  此刻,贺天才抬头看钟表:31日零点。
  初春的王家岭,寒风料峭。
  31日凌晨,在经过GPS定位之后,在辅助巷道顶部,令人揪心的2号钻孔开钻,巨大的机器轰鸣声震动着人们的心。
  这是生命之约,这是心有灵犀。井上的打钻声传到了井下。
  此刻,250多米的井下不远处,正聚集着106名受困矿工,他们齐刷刷地抬头望着巷顶,那目光仿佛钻头一样能穿透巷顶。
  湖南籍被困矿工罗欠徕猛然紧抓身边一位老矿工的胳膊,不住地摇晃:“外面有人在救我们!”
  有人喊了起来,好几天没这么兴奋和紧张了。
  打开“生命之孔”,并不简单,由于2号钻孔所在的谷底没有路,重达40多吨的钻机无法运过来,抢救人员在10多个小时的时间里,开辟出一条1.5公里的道路出来。
  入夜的王家岭,寒气逼人。
  钻孔队员们挥汗如雨,奋力下钻。经过17个小时不间断打钻,4月1日上午9时30分,2号钻孔终于顺利贯通!一根直径200多毫米的钻头居然准确地打在了井下巷道上!

   此后,1号钻孔也于3日凌晨顺利贯通,而后主要用于排水、通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号钻孔钻通后,成了传递信息的“生命之孔”。
  抽出钻头,在钻孔里套上中空钢管,并打入钻杆后,2日14时15分,贺天才站在井口尝试敲击着:“咚咚咚……”
  敲击声传到井下。钻孔正对下方是两米多的积水。此刻,被困的106人所处的平台,离钻孔还有60多米的距离。但,他们听到了。
  又是湖南籍矿工罗欠徕。此刻,他疲惫之极,但仍使尽平生力气,操起一根钢筋,攀着巷道里湿滑的皮带,艰难爬行60多米来到钻孔下,猛敲钻杆。
  “当当当……”井下传来了敲击声。
  井上正在侧耳倾听的贺天才惊了一下,是自己敲击孔壁的回音?“你,快过来,向井下喊一嗓子。”贺天才叫来了一位壮汉。“井下有人吗?”洪亮的声音向井下呼喊。随后,井下又传来敲击声:“当当当……”
  此时距透水事故发生已经是120小时。
  有人还活着?——有人活着!!
  就在这一刻,120小时的坚持,生命的声音第一次穿过钻孔传出了。
  不知是谁突然提出:“写信送下去,激励受困人员!”
  很快,与营养液一起,塞在空矿泉水瓶子里的信也顺着钻杆送了下去,信中写道:
  “弟兄们你们好:请耐心等待,地面上国家领导、省领导带领队伍在全力以赴,加管、加泵排水。很快就会排下去的,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下面气体、风量情况如何?需要我们做些什么?请回信。”
  但,由于气流太强,信和食物顺水漂走,被困的矿工并没有收到。
  也许是一种心灵的契合,就在上面写信下井时,井下的受困人员也在写信。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