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救援全纪录
发布时间: 2010-04-12    作者:赵承 陈忠华 宋振远 郑晓奕 朱立毅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4-12
  字体:(     ) 关闭窗口

  接报后,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君一边向王家岭赶,一边与各方联系:中央、省里、市里、矿上……途中,车里,电话不断,放下这个接那个,常常是一人同时接着四五个电话。
  接报后,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国家煤监局局长赵铁锤匆匆地与山西方面通话,提出抢险救援要求后,率工作组火速赶往事故现场。
  霍州煤电集团、汾西集团、西山煤集团、潞安集团……十支救援队紧急驰援。
  山西焦煤西铭矿掘进工人李俊贵,接到电话,穿上衣服就往门外跑,在门口,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熟睡的儿子,小家伙还没有满月,不知道爸爸马上要加入救援的队伍。
  西山煤电官地矿检修公司53岁的吉天旗,因糖尿病和高血压正在住院。他拔下输液的针头,抢上了驰援的汽车。他说:“我要去救我的矿工兄弟们。”
  当日17时,霍州煤电100余人的救援队伍,满载8卡车的水泵、管道、电缆、开关等救援物资来到王家岭,成为第一支到达的救援队伍。
  他们随即投入抢险战斗:卸设备、下水泵、抬管子、铺电缆……一趟又一趟地往返在主副井两个25度、600多米的斜坡上。大家忘记了疲倦和饥饿,一心只想用自己的努力为井下的被困矿工兄弟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和机会。
  事故发生5个小时后,汾西矿业的38名救护指战员赶到事故现场抢险救援……
  预备役部队来了,武警部队来了,海军和省水利厅的潜水员来了……这一刻,无论是谁,大家只想全力以赴,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拧成一股绳,把153位矿工兄弟从死神的手里夺回来!
  那天晚上,王家岭山坳里,灯火亮如白昼,车流如织,人头攒动。
  王家岭,这个平素不为人知的地方,此刻,成为全国人民心头最沉重的牵挂。
  山西铝厂职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主任杜康全从28日开始就一直待命。他想,事故地点离这里最近,要是救出伤员,第一时间肯定得往这里送。医院里也早就忙开了,当天就派了救护车上矿去。
  国家电网临汾供电分公司输电工区副主任郭立户在28日下午5点接到抢险指令,工区500多名职工全部出动,24小时不间断地看守520公里长的1500个基杆塔。
  时间的脚步嘀嗒地走着。更多的人们马不停蹄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甚至远在千里之外,一个共同的信念把他们聚在了一起:只要能多帮一把,被困的矿工兄弟就能早一天获救!
  河南、陕西等省也根据要求,陆续派出救援力量。由于抽水的水泵严重不足,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紧急从河南调来蛙人和水泵,从中科院沈阳机械化研究所调来机器人。
  当晚23时50分许,张德江一行抵达王家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慰问救援人员,并发出总的行动令:要把抢救井下被困人员工作放在第一位,抢时间,争速度,调动各种资源,尽快解救被困人员。
  千方百计!全力以赴!
  29日凌晨。在王家岭矿一间临时的简易房里,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成立了。指挥部下设抢救、医疗、宣传、善后处理等小组,副省长陈川平被任命为总指挥。
  随后,指挥部定下三条救人决策:
  ——抽水救人,尽最大努力从各方调集抽水设备,以最快的速度安装,以最大能力排水。
  ——通风救人,要向井下强压通风,为井下被困人员提供生存支持。
  ——科学救人,成立专家组,科学评估,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办法进行抢救。同时,要防止瓦斯爆炸、塌方等次生事故。

   在党中央、国务院果断有力的部署下,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争夺仗在王家岭打响了。
  抢救——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抢险救援艰难推进,绝不抛弃!被困矿工努力自救,绝不放弃!
  29日上午,王家岭下起了小雨。
  坑口外,山坡上,到处是人。冒着雨,王花蕊在人群中搜寻着,目光焦灼。
  “看见孟小兵了吗?”“请问你认识孟小兵吗?”她逢人就问。
  头天下午5点多,她接到弟弟的电话,知道丈夫出事了,就急着要赶到100多公里外的矿上去,可是夜路难行,亲人好说歹说,才拉住她。可这事让放学回家的大女儿在门外听到了,推门进来,哇的一声哭了。把女儿搂在怀里,王花蕊心乱如麻。
  好不容易挨到天亮,雇了一辆面的,王花蕊和亲友直奔矿上。在矿上转遍了,没有丈夫的一丝信息。王花蕊的眼睛红了。
  她哭着寻到宿舍,见床上扔着小兵上工前换下来的裤子,皮带还串在裤腰上。睹物思人,王花蕊泪如泉涌。
  看着窗外来来往往的救援队伍,远处轰鸣的水泵声不时地传来,一线希望在她心里升了起来。她擦干眼泪,选择了坚持,和其他家属一起等着亲人出来。她不断地安慰自己:“小兵不会死的。”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矿区的救援工作在高速运转。
  早排水一分钟,就能早一分钟下井救人!在保证24小时往井下压风、时时监测井下有害气体的同时,重中之重是排水、排水、再排水!
  在事故发生的最初时期,是用矿井上原有的两个小水泵抽水,但这无济于事,一边是抽水量小,一边是水还在从入水口涌进。
  在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那间不足30平方米的简易房里,到处贴满了王家岭巷道的各种图纸。指挥人员在急促地下达着各种指令。
  事故发生不到24小时,指挥部从省内调来的水泵、水管也已到位。
  他们以一种近乎不可能的速度在与时间赛跑。安装一个大型水泵,一般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在这里,只用一天。
  他们以一种近乎奔跑的姿势抬着十几吨重的水泵、上千斤重的泵管,在25度的斜坡上往返奔走。
  人们像钟表上一根根上紧的发条。但,他们还恨不得能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井下的矿工兄弟就多一分生命的希望。
  到29日23时,雨差不多停了。霍州煤电负责的排水装备试运转。
  30日凌晨2时15分,排水系统开始正常运行。这是从矿外调来的抢险队伍形成的第一个排水系统。
  当混杂着煤灰的黑水顺着长长的管道喷涌到井外的那一瞬间,人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