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他国防震减灾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发布时间: 2010-04-12    作者:刘彦生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4-12
  字体:(     ) 关闭窗口

  防震减灾与经验分享

  今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不断。先是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强震;3月4日,我国台湾高雄地区发生6.7级地震;3月8日,土耳其发生6级地震;4月4日,墨西哥发生7.2级地震。专家指出,全球平均每年发生6级以上地震200余次,这是一种正常的能量释放。即便如此,防震减灾也不可掉以轻心。

  本文介绍了日本、美国等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家中常备应急箱 化险为夷派用场

痛定思痛——日本防震减灾措施很有效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历史上地震对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并且经常不断。1923年9月1日发生的7.9级关东大地震造成99331人死亡,43476人下落不明, 103733 人受伤。房屋毁坏128266间,地震引发的火灾烧毁房屋447128间,东京85%的房屋毁于一旦,横滨96%的房屋被夷为平地。地震又引发海啸,最大浪高超过12米。财产损失300亿美元。

  关东大震灾是20世纪世界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地震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前所未有的。它使日本民族得到了血的惨痛教训,对日本防灾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日本采取了一系列防震减灾措施,使灾害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一、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对灾害认知程度的提高以及历次救灾得失的总结,日本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抗震救灾法律体系。主要有:《灾害救助法》(1947年)、《建筑基准法》(1950年)、《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地震保险法》(1965年)、《地震财特法》(1980年)、《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置法》(1995年)、《建筑物耐震改修促进法》(1995年)、《受灾者生活再建法》(1998年)等等。这些法律既是救灾工作的行动指南,又是救灾经验的总结,对救灾的及时性、成效性都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对建筑物抗震性能不断研究、逐步完善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房屋损毁程度,从而有效降低地震的主要次生灾害。因为地震灾害多数是由其次生灾害房屋破坏造成的,只要房屋在地震中不破坏,少破坏,轻破坏,伤亡人数一定是很少的,损失程度也会减小很多。自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在历次地震中遇难人数均不及万人,即使是在人口密集的阪神大地震中,遇难人数也不过6千余人。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地震造成的损失已经大大减少,人们对地震的恐慌也大为减小。

  三、建立平时全民逃生自救训练体系和避难措施、避难场所,从而有效降低灾害程度,更大程度地提高获救率。日本将关东大地震发生日定为全国“防灾日”,“防灾日”所在一周定为“防灾周”。每年在“防灾周”举行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综合防灾演练,以普及防灾知识和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日本经常模拟地震、火灾、海啸、抢劫、枪击等天灾人祸发生,提高抗灾救灾、自护自救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如东京都内的中小学,每个月都要举行这类演习,以便中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等灾难时,不但不会慌乱,而且还知道如何规避和救助。日本很多家庭都预备了“防灾应急箱”,在日本的各大公司,员工的办公桌下都有免费配置的“防灾应急箱”,这种“防灾应急箱”体积不大,内部配置略有差别,能最大限度地延长幸存人员等待救援的时间。

  四、提高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救灾能力,把各级政府官员尤其是基层政府救灾第一线官员的救灾能力与成效作为官员考核与晋升的必要条件。

  五、加大针对地震及其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利用各领域科研最新成果,提高地震灾害预防及施救的效率。根据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所具有的特点,为防震减灾服务。首先,利用卫星、固定摄像、远距离小型图像传送仪等技术,确保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图像、影像、情报的收集。其次,灵活运用地图信息以及GIS、GPS等技术构建操作性强的重要情报汇集系统、受灾预测系统、救助与搜索支持系统。第三,率先开发出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通报地震信息的地震速报系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