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从王家岭奇迹看生存技能教育
发布时间: 2010-04-09    作者:张蕾 田雅婷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4-09
  字体:(     ) 关闭窗口

  4月5日,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现场,世人共同见证了一场生命的奇迹:在漆黑阴冷、积水漫延、没吃没喝的绝境中,115位工人在井下坚守了8天8夜后,奇迹般地成功获救。

求生本领给了他们生的机会

  一位地矿专家,当他从电视上看见获救人员精神状态不错时,当即判断往井下送去的氧和食物发挥了作用。而后来获救人员的讲述让人们感慨不已。他们有强烈的求生意愿,坚信外面的人们一定在全力营救他们,于是他们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他们吃巷道里木头柱子上薄薄的一层树皮,喝凉水。事后,许多获救矿工证实,几天来,因为井下没有食物,他们多是用井下的木头充饥,饮水则是用头盔沉淀井内积水来解决——井内积水太脏,大家不敢大量饮用,更多的时候只是润润喉咙再吐出来,实在渴得受不了才喝一点点。

  山西焦煤集团汾西矿业救援大队大队长陈永生也评价说:“他们相当聪明,只开一个灯轮流照明。”直到获救时,他们仍有大量照明能源储备。

  陈永生所说的聪明,是指求生的本领和生存的技能。当灾难来临时,怎么做才能活着出去?除了救援者要积极、科学地组织施援,被困者要坚定生的希望外,必要的求生本领和生存技能至关重要。4月8日《光明日报》刊登的《信念:永不熄灭的矿灯》,写到王家岭矿难中工人们运用了安全教育课上学到的技能。

  2008年9月20日,深圳市龙岗区舞王歌舞厅发生火灾,45条鲜活的生命被滚滚浓烟和肆虐的火舌吞没。2008年11月14日早晨6时10分,又一个让公众感到无比悲痛的时刻,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企图逃生,当场死亡……

  生命是无价的。在分析这些灾难发生原因的同时,让我们也分析一下其伤亡惨重的原因。事后根据现场分析,大部分死难者是由于在灾难面前缺乏基本的逃生技能而惨遭不幸。尽管火灾事故经常发生,可是面对火魔,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地乱闯乱撞,最终将无法摆脱葬身火海的厄运。

  与那些没有能力在灾难来临时把握生机的不幸人群相比,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师生则在汶川地震的纪念碑上铭刻下令人感慨、钦佩的一笔:地震发生时,该校师生无一伤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分散各处的教学楼和办公楼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站好,用时仅1分36秒。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学校能够常态地将逃生技能贯彻在日常教学中——作为回报,他们把握住了这珍贵的“万一”逃生机会。

  以上事实证明,当灾难来临时,是否受过基本生存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会造成“生死两重天”的截然不同结果。如果说监管得力能够尽量避免事故的话,那么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多懂得一些逃生本领和生存技能,就可以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

生存技能需要日常培养

  生存技能需要在学校里专门教吗?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生命安全的重要性,也在很多时候自以为掌握了一些基本生存技能,但众多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这种似是而非的自信并不可靠,生存技能需要日常培养——这是生存教育的现状带来的深刻反省,也是国外大量的成功经验的总结。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苏青曾在美国加州做访问学者,对于美国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感触颇多。据他介绍,美国人对孩子的生存技能教育不是出现在正式的课程里,而是采取轻松活泼的方式,寓教于乐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逃生和救助技能演习。“作为地震频发地区,加州的学校经常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向孩子介绍突发灾难时的应急对策。地震发生后,学校就会及时展开教育,帮助学生分析怎样逃生最有效、怎样做最安全等。此外,学校平时还会经常组织活动,邀请志愿者为学生讲解应急知识。例如,学校会邀请消防队员给孩子讲解火灾来临时该怎么做,并与消防大队联合演练震时的自我保护、震后的避难疏散及灭火训练等。”

  如果说在我国的家庭休闲中,家长更注重结果,习惯于从成人的思路安排活动;那么在国外,家长注重的是过程,希望孩子能从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以户外运动为例,苏青介绍说,出游前,美国家长往往让孩子自己做路线设计,而孩子的考虑总有些不周全,这时家长就会给予指导,并鼓励孩子享受出游过程,即使出现预料外情况时也不会一味指责。

  家住美国辛成的张宁也讲述了她眼中的西方家庭教育模式。“美国的童子军专门培训孩子的野外生存能力,一般每周或每月会安排露营等活动,教孩子如何生火、结绳,告诉孩子在去目的地之前要了解这个地方有什么危险等。家长、教师、协会经常会组织父母和孩子参加互动活动。比如,本周确定为‘步行周’,孩子都走路上学,而家长会在沿途危险路口护送——这样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孩子生存技能的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作为中日韩教育比较专家,李水山对日本注重生存技能教育的举措甚为赞赏。据他介绍,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中人员的伤亡,在日本各地都有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供公众免费参观学习。此外,在市区政府的办事窗口、图书馆、公民馆等地,也都有防灾知识宣传手册。“从老人到儿童,大家都熟悉所住楼房的紧急通道,都知道如何进行室内布置及起居生活,以及要格外注意消除安全隐患、在灾难来临时保持逃生通道的畅通等——这样,在地震、洪水、事故事件等各种灾难来临之际,人们就能更加科学地应对。”

  苏青认为,国外生存技能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值得我国借鉴。他建议,在我国中小学课堂里也多开设诸如此类的活动,教给孩子一些基本技能和急救常识等,而且要针对不同地区的易发灾害加强有针对性的相关教育。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