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当前严重旱情,广西有关部门和爱心企业组织技术人员,为旱区群众积极寻找水源。图为3月27日,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则洞村,村民喜饮刚打出来的井水。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农作物大面积绝收,千百万人和大牲畜饮水困难。3月22日以来,西南部分地区出现了降雨过程,但旱区大部仍无有效降雨,除重庆农业旱情有所缓解外,西南重旱区旱情仍然持续。
来自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信息显示,根据现在的气象预测和未来来水情况,西南地区通常将在5月20日以后才能进入降雨期;专家表示,虽然不排除一些地区会提前发生降雨,但目前仍然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
自然灾害特别是气象灾害是世界性问题。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气象灾害的发展趋势如何?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新特点?农业减灾工作面临哪些迫切任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3月末采访了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特聘教授郑大玮。
全球气象灾害损失有加重趋势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M·雅罗指出,1992年至2001年期间全球水文气象灾害事件占各类灾害的90%左右,导致62.2万人死亡,20多亿人受影响,估计经济损失4500亿美元,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65%左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总量的扩大,某些灾害的损失有加重趋势。”郑大玮说,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全球洪水致人死亡的风险从1990年到2007年增加了13%,经济风险增加了33%。截至2009年,1975年以来死亡人数最高的10起灾害,一半以上发生在2003年至2008年。对12个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取样调查显示,1970年至2007年期间,84%的因灾死亡人口及75%的被毁房屋集中在0.7%的巨灾事件。因灾死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灾害经济损失以发达国家为主。
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郑大玮介绍,这是因为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和中纬度欧亚大陆两大灾害带的交汇部,多地震与地质灾害;大部分国土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与年际变化都很大,旱、涝、冷冻、风雹、热浪等气象灾害频繁;土地和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对气候资源的变化与波动十分敏感;社会发展处于工业化和人口城镇化中期,农业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农业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群发性与灾害链现象。我国粮食生产具有大致4—5年的准周期波动,大灾之年往往多种灾害相继发生。干旱、洪涝、低温冰雪等灾害还具有复杂的灾害链,其影响可延续到灾害衰减之后相当时期,并延伸至下游产业。各种自然灾害中,对农业产量和粮食安全威胁最大的是干旱,其次是冷冻与洪涝,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最大的则是洪涝与台风。”郑大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