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防灾救灾的成就与经验
发布时间: 2009-09-25    作者:康沛竹    来源:国史网 2009-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便没有摆脱过自然灾害的侵袭与困扰,人类就是在同自然灾害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发展的。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防灾、抗灾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自然灾害也并未退出人类舞台,相反,由于当今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灾害有时更加倍地反馈给人类社会。在今天的中国,灾荒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仍然是我们的长期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组织人民大力防灾救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建国以来灾情回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一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是历史的真实写照,而“饥民遍野”、“饿殍塞途”、“人相食”等描述灾荒肆虐的字眼几乎浸透在每一页史书中。邓云特(邓拓)在1937年出版的《中国救荒史》中指出,“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就文献所可征言,则自西历纪元前十八世纪,直至纪元后二十世纪之今日,此三千数百余年间,几于无年无灾,从亦无年不荒;西欧学者,甚有称我为‘饥荒之国度’(The Land of famine)者,诚非过言”。[1]晚清时期的“丁戊奇荒”以其死亡人数最多而载入近代灾荒史册,在这场持续几年之久的大饥荒中,据不完全统计,因饥饿疫病而死者,达一千万人以上。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是中国灾荒严重的时期,“从19121948年,全国遭水灾的共有7408次,---5955县次,---蝗灾则成为第三大灾害,共1719县次”。“若将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灾害列为巨灾的话,那么整个民国时期共发生这样的巨灾75次,其中10万人以上的18次,50万人以上的7次,100万人以上的4次,1000万人以上的1次”。[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府组织人民大力防灾救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旧中国灾荒时期灾民流离失所、卖儿鬻女、哀鸿遍野、人相食的悲惨景象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预防和战胜自然灾害,自然灾害还不可避免。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摆脱自然灾害的威胁和冲击。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自然灾害多,而且防灾救灾能力有限,因此,防灾救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回顾建国以来的各种灾害,有这样几个特点:

  (1)水旱地震等灾害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海啸、风暴、泥石流、病虫害等这些传统灾害仍在肆虐。就水旱灾害来说,尽管建国以后,大规模治水取得很大成就;然而,中国的水患并未减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其中1991年、1998年大洪水最为严重。洪水往往造成的一次性损失很大,不仅危害农业生产、城市工业生产、交通建筑,而且间接诱发其他灾害,造成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心理压力十分巨大。干旱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程度并不亚于水灾,干旱成灾是一种悄然发生的“蠕变”过程,有人称之为“哑巴灾害”,其实,有时它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比水灾还大。建国以后,虽然旱灾直接危害后果较旧中国大为减轻,但旱灾的严重性仍不可低估。从总体上说,我国是水少而不是水多,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从全世界范围来说,随着水对于全球都成为一种短缺的资源,便有了这样的说法:“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在我国,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供水不足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地震灾害是地震作用于人类社会而形成的社会事件。我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地震,是公元前2221年山西永济-蒲州的地震,也是世界上记录最早的地震。[3]

  20世纪607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地震高发期,1966年至1976年,中国几乎接连不断地经受了地震的震荡。其中,九次7级以上的强震即邢台——1966年,7.2级;渤海——1969年,7.4级;通海——1970年,7.7级;炉霍——1973年,7.9级;永善——1974年,7.1级;海城——1975年,7.3级;龙陵——1976年,7.4级;唐山——1976年,7.8级;松潘——1976年,7.2级。而一系列地震把我国防震减灾事业提到国家议事日程,这项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海城地震成功预报,使得这次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大大减轻。2008512下午228分,这个令人们刻骨铭心的时刻,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大半个中国都感觉到了眩晕和晃动。由于地震灾害有突发性、连锁性等特点,因此地震造成的灾害后果往往十分广泛和严重。

  (2)灾害的种类不断增加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的高度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出现了许多新的灾害,灾种的不断增加正是世界也是我国灾害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可以说,灾害的种类越来越多,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除了上述传统的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外,现代社会灾害种类越来越多是一个明显的趋势。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科学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又不断地引发各种新生灾害,比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水污染、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地面沉陷等等。灾害种类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工业化时代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新生灾害主要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带来的,因此学者们把它们称之为人为自然灾害,即在一定自然环境背景下以人为影响为主因产生的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

  3)人为灾害日趋严重

  人为灾害是指以人为影响为主因而产生的,而且表现为人为态的灾害,如火灾、瘟疫等。人为灾害自古就有,并且不断产生新的种类。尤其是,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可能带来新的灾害,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人为灾害威胁着人类,比如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露和中毒及其他事故等。

  4)各种病毒肆虐

  近年来,传染病的情形也不容忽视,尽管我国先后研制出麻疹、脊灰、百日咳等疫苗,使一些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近年来,一些传染病肆虐,比如艾滋病、禽流感等。有一位医学家预言“未来与人类争夺地球的是病毒”人类战胜一种病毒,新的病毒又会出现。

   二、新中国成立60年来防灾救灾能力不断提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