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1959-1961年全国干旱灾害探讨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9-15    作者:徐海亮    来源:国史网 2009-09-05
  字体:(     ) 关闭窗口

  3.水利系统对干旱指标的再分析

  以上采用的是最常规的月降水资料-年降水距平分析的方法,无疑的,这是一种较为粗疏的方法。现今各种对于干旱灾害的评估,都是基于降水多寡,用的这一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现采用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于2002年立项建设的《全国旱情监测预测系统》(已于20069月验收)干旱指标的研究成果之一,进一步探讨年度降水距平评估。

  年度降水距平指数的获得:

  降水年度距平指数P=0.6*P1+0.25*P2+0.15*P3

  研究首先对数据库中已经占有1950年代以来全部旬降水资料的站点进行分析,从中选取了具有1955年以来全部资料的站点,共计197个;这些站点,按照气象网格分布,业已涵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主要县城,主要农业生产地区。再就这些站点,分别计算出每一单站的,截至200711的降水距平指数曲线,从中专门截出1955-1965年这一阶段,观察、评价各站在本文研究时段干旱状态。并就1958年至1964年,绘制出全国分月的旱涝等级和降水距平分布图,逐月观察和评价全国各个地区的干旱等级。

  降水距平指数分布:

  从逐月(中旬初)的指数分布看出,1959年全国中部主要农业地区的干旱,有些月份仍然属于局部中旱和轻旱的程度,有些月份还以正常为多。但是,几乎全年在中部地区都有较大范围的干旱。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平均分布的成果,一些站点比较突出的严重干旱,由于这种平均的统计结果,被拉平掩盖住了。其他年份,如19601961年情况也大致如此,分析图就不一一罗列了,仅将分析结果列表如下。不过,与年降水距平图相比较,这里可以看出一些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一些重要农业地区受灾轻重状况。造成对农业生产巨大冲击的,也许正在于这些重要地区、在关键的农业生长季节发生的持续中旱(前期降水累计距平为负20-35%)。1959-1962年,这种发生在我国中部地区的持续中旱,主要出现在年初冬春、春夏、夏秋季节,个别年份延续到年底的冬季。分析汇总如下(见表1):

  1      逐年逐月年度降水距平指数分布分析成果汇总

  年份

  局部出现轻旱月份与范围

  局部出现中旱月份与范围

  大部正常月份

  年度评价

  1959

  1-68-12月,中部、华南、西南;1-8月,东北

  1-68-12月,中部、华南、西南、

  7

  中部、华南等地区全年中等干旱;西北局部重旱

  1960

  1-12月,中部、西南

  1-8月,中部、西南

 

  中、西南全年轻旱,1-8月中部、西南中旱;西北局部重旱

  1961

  1-12月,中部

  1-6月、8-10月,中部

 

  中部地区全年中旱、轻旱;西北局部重旱

  1962

  1-7月,中部;91112月中部

  5-7月,中部局部中旱

  10

  全年中部地区轻旱,夏季中部局部中旱

  从一些典型控制站点的多年(1950-2007年)降水距平曲线里截取建国初期的变化部分分析,大致在195859年,至1961-63年,全国多数站点的降水距平指数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低谷,尤其是一些典型站点处于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的两个较高指数峰期之间的最低阶段。评估为干旱、中旱。这一低谷,是建国以来第一降水距平低谷。部分站点的降水距平指数偏低正常均值20-30%,甚至接近40%

  以下站点在1958-1962年期间某一时段,一度出现严重缺水干旱事件,它们是:

  如果考虑到均值标准是以近30年资料建立的(气象部门统计原则),而近30年与建国初期相比,降水量趋势发生重大变异,那么指数的偏低趋势还要高出15-10%。所以,以下站点在58-62年,一度出现过降水距平指数偏低40%以上的严重缺水干旱事件,它们是:山西的右玉,安阳、淄川、郑州、开封、亳州、凤阳、汉中、安康、巴中、宝丰、许昌、西峡、重庆、涪陵、黄石、麻城、枣阳、信阳、固始、南昌、景德镇、屯溪。类似站点应还有长治、洛阳、德州、临沂、荷泽、宜昌、万县、大同、临汾、邵阳、铜仁、百色、沈阳、辽阳、郧县、沅陵、喀什、都兰、敦煌、酒泉、贵阳。

  年代站网尚不完善,缺失一些重要站点,但以上站点基本上控制了甘肃、晋北晋东南、辽南、鲁中鲁南鲁西、河南全省、陕南、川东、黔东北、鄂北鄂东、赣东赣北、皖北皖南、湘西、桂西等地区。其中包括了农业生产的基本区域——松辽河平原、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湘赣皖南丘陵地区。这也是中国夏季、秋季粮食的主要产区。

  4.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的降水指数分析

  国家气候中心将全国分为15个区,每个区选取若干代表站(约817站),由各代表站点月降水资料,建立区域降水指数序列[18]。可以看出在建国初期,各大区逐年逐月降水变化趋势。将中东部各典型地区数据点绘图形。降水指数变化显示,逐年逐月,降水指数在平均数值150上下波动,但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偏低阶段,特别是在影响农业生产的4-8月阶段。

  综合述评

  1.从国家相关业务部门的气象、水利、民政、统计和中科院有关部门的原始记录、单项分析、综合分析,在1958-1962年期间,我国中部和其他地区,确实发生过连续多年的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

  这些记录和分析基于自然科技(仪器)和人文技术。

  2.基于干旱指数的概念,客观存在的干旱灾害以我国中部地区的连续、跨年、跨季的中旱为主,这些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区,以其他地区的局部重旱为辅。总体是全国大部分地区中旱、轻旱,个别地区重旱。

  3.从长序列(1950-2006年)的干旱灾害评估分析,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干旱,属于建国50年来数次干旱高潮期的第一高峰期,但其气象/水文干旱灾害程度要低于197080年代和20/21世纪交接时段。

  4.大气物理和多学科的长期天气背景综合分析,1950-1960年代的中国中部、西部干旱,存在十分宏观的大气环境背景,许多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研究参数处于近50年来的极端时期。中国在这一时期出现大面积的干旱事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事件。

     5. 从长期旱涝变化数理分析进行评价,这一阶段的干旱灾害程度,比单纯灾情记录的报告,要显得轻微一些。说明灾情报告和单纯的灾害面积的统计数据,带有较大的人为主观意向成分的影响,前者(数理分析)显示自然属性十分强烈,而上报灾情与灾情统计所蕴涵的社会属性则较为显著。

  (作者为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高级工程师)

  [1]冯佩芝等:《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气象出版社1985年版。

  [2]水利部计划司编《四十年水利建设成就——水利统计资料(1949-1988)》,19898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编《中国水旱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

  [4]《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第376377-378页。

  [5]刘颖秋主编《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

  [6]《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第378-379379-380页。

  [7]《中国水旱灾害》,第307-309308页。

  [8]《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第67页。这里引文的受灾面积数据印刷有误,或者是单位应为公顷;实际似可以表述为:“1959-1961年、1972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92年、1994年、1997年、1999-2001年的旱灾受灾面积,均在45000万亩以上。而且旱灾的成灾面积,在1978199219941997199920002001年,均超过‘三年自然灾害’的水平,20世纪末本世纪初更是攀升到3500040000万亩的新高台阶”。

  [9]秦大河等:《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下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

  [10]水利部:《水利辉煌50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11]本节内容主要参考赵振国主编《中国夏季旱涝及环境场》,气象出版社1999年版。

  [12]黄荣辉等主编《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气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217页。

  [13]黄荣辉等主编《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气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217286-294页。

  [14]陈兴芳等:《中国汛期降水预测研究及应用》,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15]同上书,第125页。

  [16]《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14-25页。

  [18]陈兴芳等:《中国汛期降水预测研究及应用》,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218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