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史学界,有一个长期横亘的问题,即究竟是什么事件标志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开端。很多人认为,40年前那场春日的热烈集会,不仅仅宣告第一个地球日的诞生,也意味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始。也有人认为,那是在1962年,蕾切尔·卡森的一本《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方使得环境保护者的声音从此不再沉寂。还有人认为,没有必要找寻某一事件作为环保运动出现的象征,它是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系列生态、文化与社会事件所共同发动的。虽然对其开端存在争议,但是环保运动往往被视为二战之后环境压力下的产物。
今天,当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街头巷议的话题,绿色、低碳等字眼已然流行到成为大小商家的卖点之际,这场声势浩大的世界性运动的真正开端却为大众所遗忘。人们对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所作的环保努力的记忆往往局限于几处壮美的自然景观,或者将之等同于经济利益至上的资源保护运动,这样的认识不仅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模糊了环保运动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将囿于对环保运动进行的现实反思。因此,历史学者有义务去重新追溯这场环保运动的根源,从而探究在环保的道路上人们究竟行走了多远,又有什么是今天的环保运动所遗失的。
波澜动远空
塞缪尔·海斯在其环境政治史名著《美丽、健康与永恒:1955-1985年间的美国环境政策》一书中,梳理了美国由资源保护进人环境保护的过程,指出从19世纪后期到二战结束,美国所经历的是一个生产社会为了保存、利用生产资源而进行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而二战结束之后,伴随消费时代的到来,这场运动转变为一场维护生活质量的环境保护运动。这一论断为美国学界广泛接受。从美国环境政策变迁的角度讲.它无疑颇具说服力;但是环境保护运动并不仅仅是政治与法律层面的革新,更是一场体现思想与公共舆论变化的社会浪潮。从这一层面看,海斯的观点则有失偏颇。
当我们仔细检索美国环境保护在19世纪后期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它与今日环保运动之间存在广阔而深刻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其发展的社会背景看,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演进自19世纪后期至今一直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相始终。海斯强调了它在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断裂,却忽视了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它所表现出的持续性。虽然它在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责任与权益的强调上有不同程度的倾斜,环保运动自19世纪后期始,就一直在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
其次,正是由于环保运动一直是对城市、工业时代的环境问题所做的反应,因此,在其内容上它也具有一致性。无疑,今天人类所承受的环境压力远比19世纪后期刚刚步入城市工业社会的美国所面临的问题复杂并且严重,社会对环境的关注也远非昔日可比。但是,19世纪后期的环保运动并非如诸多史家所描绘的那样停留在荒野之中,仅仅是一场提倡“科学的管理,聪明的利用”的资源保护运动,或者至多是一场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观念的国家公园的建立运动。虽然环境保护主义作为一个特有名词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方得以出现,今天的环境保护运动所涵括的主题却并无太多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污染、能源、人口、物种灭绝、土壤腐蚀、水系破坏、自然美景的消失、城市环境的改良等等问题俱已在19世纪后期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