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人口资源与环境变迁史
金融危机与人口老龄化
发布时间: 2010-04-23    作者:胡伟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4-23
  字体:(     ) 关闭窗口

   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人把它与我国的人口发展特别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联系起来,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风险超过金融危机,过剩的货币是中国过剩的男孩造成的,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堰塞湖”。通过多次阅读和思考,个人觉得他们的基本观点站不住脚。
  过剩货币是过剩男孩造成的吗?
  曾有人认为:中国新生婴儿中的男孩比例开始远远超过女孩。结果当然是出现了大量的剩男。女性数量的相对减少使中国的婚姻市场竞争过度,有男孩的家庭试图通过积累更多财富来提高儿子的竞争力。而很多中国家庭积累财富的方式只是储蓄,少量投资也往往以高比例储蓄为前提。这一理论得到了相关统计数据的支持,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地区,有儿子的家庭储蓄率更高。“高储蓄率造成了当下的消费不足和银行资金过剩,二者对经济情势有推波助澜之嫌。消费不足使中国的内部需求无法有效填补外部需求剧减形成的窟窿;银行资金过剩在银行因故不能审慎放贷时会加剧资金使用的无效率;两者相加则可能意味着过剩的产能、悄悄生长的坏账和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高储蓄率有多种原因:中国的社保制度还不健全,老百姓有预防性储蓄的需求;传统文化教导国人量入为出,不要提前消费;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所致,比如买房子要储蓄;人口年龄结构所致,劳动人口多的储蓄率一般会比较高,所以居民储蓄率也较高;中国总体储蓄率高源自较高的企业储蓄率,而企业储蓄率高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治理欠佳。
  生男生女对储蓄有些影响,但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全部的。有一种说法认为,生男孩是“建设银行”,生女孩是“招商银行”,也就是说生男生女对父母造成的经济负担是不同的,是有结构性影响的,但并不造成更多的货币储蓄。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堰塞湖”吗?
  去年重阳节时,有人提出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经济的“堰塞湖”,认为:由于中国实施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长期的低出生率导致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似乎已难以逆转。特别是出生于70年代和80年代的独生子女在未来将面临更严重的老龄化挑战。中国经济增长倚靠的劳动力优势,在年轻人口逐渐老去之后将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堰塞湖”。
  目前,中国养老金个人账户基本处在空转的状态下,实际上还是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体制。在当前适龄劳动力人口较多的情况下,才仅仅勉强支撑低水平的养老保障,随着人口逐步老龄化,现收现付体制无疑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对于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而言,显然并不那么乐观,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失去最强劲的动力。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流通的三种形态时,创立了社会再生产要求有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态的并存性与继起性相结合的普遍性、规律性理论。用这种理论来分析未成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退休年龄人口的并存性与继起性也是实用的、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科学人口论,观察人口发展进程,就要进一步掌握这三种人口形态的并存性与继起性的规律,正确处理三种人口形态的并存与继起之间的结构关系。年龄结构是基础。一般说来,在进行工业化的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总是比重大、数量多,这是人口经济结构变动的基础。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在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将会不断优化。
  未成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退休年龄人口的并存性与继起性,也可以用不同的江河湖海来比喻。“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当老年人口比重刚刚进入老龄化指标时,就成为“江河型”的人口老龄化,这时需要适时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如果调整不力,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快速增长,就会形成“瀑布型”的人口老龄化,也可能出现拥堵现象,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人口老龄化加重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压力,但不至于成为“堰塞湖”。
  人口老龄化比金融危机风险更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较晚,但从1970年开始也仅用了30年。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出生速度,20世纪后半期还呈现加速增长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速度,1950—1975年为2.1%,1975—2000年为2.8%,2000—2025年预计将达到3.3%。从老龄人口总量的增加来看,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000年达1.3亿,21世纪前半期将连续增加到3亿、4亿甚至更多,始终居世界第一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里,人口问题不仅是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而且还包括老龄人口总量和比重不断上升的新型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在应对老龄社会发展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但它们是在实现现代化、经济发达之后出现的老龄问题,先富后老,可是至今仍然感到老龄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压力很大。中国刚刚进入小康社会就迎来了比发达国家更为突出的老龄问题,先老待富。目前来看,老龄化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还不太大,老龄人口比重也不太大,许多老年人还有工作方面的特长和优势,但是老龄人口多,比重不断上升,对养老金、医疗费用、家庭负担、社会照料、心理状态等都有许多不断加大的负担和影响。
  2009年4月,有外国学者发表了一篇名为《老龄化风险超过金融危机》的文章。他在文中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资料,即“从2007年至2014年,20国集团(G20)中工业化国家的平均国债负债率(国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将上升至近25%。这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但到2050年,这场危机的成本最多只会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成本的5%。IMF指出:‘虽说这场危机造成了庞大的财政成本,但至少在发达国家,长期财政偿付能力面临的主要威胁仍来自不利的人口变化趋势。’”另外,文中还列举了欧洲各国的情况,“在英国,政府预计,到2017—2018年,老龄化每年带来的额外成本将达到GDP的1.6%。增加的相关开支,据英国《金融时报》估算,相当于为国债负债率上升37%偿付利息。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预计将使国债负债率上升29%。在法、德、美等国,经过长期的相对平静后,人口成本在未来10年将突然恶化。未来10年内,老龄化问题将使纳税人的日子相当艰难。”
  实际上,这里用作对比的统计指标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应对金融危机所花的国债,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养老金,不是同一类货币支出。金融危机是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人口老龄化则是人口结构变动时老年人口增多引起的。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依靠发展经济,要富裕起来。富裕起来后,养老金的支出并不算大问题。但经济发达和社会富裕后,极易产生贫富差距扩大,暴发户疯狂追逐暴利,炒作金融及其衍生品市场,必然引爆金融危机。因此,他们说人口老龄化比金融危机影响更大,显然是转嫁危机,嫁祸于人口老龄化。
  在不同阶段,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次贷危机阶段,可以说影响不大。转为金融危机后,受我国现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制度的制约,影响也有限。2008年底,危机波及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工商企业运营困难,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收入与消费减少,对我国产品的需求量下降,然而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高,出口突然减少对我国经济有实质性影响。2009年后半年,经过反危机措施作用,我国经济出现回升向好势头,但全球将进入后危机阶段,危机的影响进入到深层次的领域,需要长期治理。这种影响比人口老龄化深远得多。不能把资本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深刻弊端用人口老龄化来转移,把金融危机的影响嫁祸于人口老龄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