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人口资源与环境变迁史
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
发布时间: 2009-09-16    作者:张文兵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2007-11-21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人口战略的角度来说,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总人口负担系数或被称为社会抚养系数,即:全国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之和占15~64岁人口的比重。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于学军研究员的研究报告,我国总人口的负担系数呈现一个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而谷底就在今后的20年。日本正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时,利用人口负担系数比较低,劳动力资源较为充分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制造业,扩大出口规模,加速经济的发展,从而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因此人口学家往往称这段时期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黄金时间”,或称之为“人口红利”。

  日本著名学者黑田俊夫在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年龄结构转化模式后指出,中国在今后几十年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化与日本在60年代时的情景酷似。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滞后日本25-30年。如果中国也能及时有效地抓住本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从日本手中接过经济发展的接力棒,成为世界的生产中心,就会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从而使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8】 

  这不是空想,而是正在发展中的事实。因此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这段“黄金时间”使经济高速发展并尽量延长这个时期,避免在经济高速发展后出现由于人口增长缓慢而出现经济停滞不前的窘境。这都需要我们提前对人口战略和策略进行相关调整。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在人口转型上也领先全国。早在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上海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早于全国21年,相应地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人口结构的“黄金时间”也早于全国20年左右,上海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9】。当然,这都是就上海本地人口的发展形势而言的。尽管有大批农村劳动力和外来人员补充上海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但上海人口的总负担系数已经开始逐步回升(见下图),根据这一发展趋势,上海已经开始对有关人口,教育,就业,保障等政策作出调整,如开始在适当地时候,放宽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

  所以说上海的做法是科学的,可取的。因为人口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当我们评论一个社会的人口增长方式是否适当时,要把它放在特定的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自然的、技术的等等环境中来考察,就人口自身的状况而言是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会看到人口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当我们陶醉于人口控制政策的胜利成果时,却没有看到人口结构正朝着头重脚轻的不和谐方向加速发展。【9】所以说,在人口发展方向和战略上缺乏远见,一味地追求人口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不仅会丧失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人口问题将再一次从另一个方向成为阻碍我们经济的发展的绊脚石。

  综合地来讲,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际上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当前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规模可以延长“人口红利”时期,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对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四、 采取有效措施,多方向多角度地促进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我国目前的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形式决定我国人口战略的艰巨性和严峻性,既不能放松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又不能一味单方向追求实现人口的零增长。因此如何经济有效地确保人口适度增长,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是我国今后一个重要的课题。

  所以我们国家应当继续在宏观调控上继续扶持并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刺激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 以有效合理的人口转移和流动,促进协调全国性的人口结构调整并带动农村家庭生育观念的更新转变,鼓励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经济

  计划生育的人口控制政策已经使城市居民家庭都实现了独生子女户,而农村家庭也基本实现了家庭人口的有效控制。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开始面临城市劳动力相对不足,城市老龄化趋势凸显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富裕等人口困境。由于中国农业经济相对低水平和小规模经营模式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继续存在,决定农业人口将继续以一定的增长水平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的生育家庭观念已经转变,并开始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趋同,这造成了城市人口增长的低水平静止,如上海育龄妇女综合生育率不足0.8,比许多发达国家还低。因此,城市人口增长在将来可预计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鉴于城乡人口的不同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合理地向城市转移。既可以缓解农村大量闲赋人口的压力,又能补充城市劳动力规模由于人口增长缓慢造成的短缺。由于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可能在短期内作较大程度的改动。因此在控制人口总量规模和人口增量不断缩减的情况下,推进人口的流动,有利于缓解城市老龄化,降低城市人口的总负担系数,有效优化城乡人口结构。这样就能够保障有足够的劳动力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人口的不断流动和转移,不仅能带回大量的资金收入,壮大农村消费市场,而且带回来他们在城市的所见所闻,可以有效改变农村人口的家庭生育的观念,这对于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比较以往仅仅为了计划生育而计划生育,更加轻松积极有效,少了许多“副作用”。

  促进人口的流动和转移的另一个层面是我们要积极推进人口的对外交流,具体方式包括:留学深造,外派劳务,人员交流等等。当然这种人口向外流动的方式在缓解人口数量压力上可能作用甚微,但有利于我国经济日益与全球经济的合作与交流,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发展,应该说这是一种人口流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质的贡献。

  2. 继续积极地推动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改进全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赋予全国居民统一的国民待遇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形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来源于中国家庭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理念。城市人口的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也是有了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体制度的逐渐完善,解决了大多数家庭的后顾之忧。而对于广大的农村人口,目前还不能被纳入这两大保障系统之中。不仅如此,广大进城务工人员还不能享受工作所在地的社保,医疗,子女入托和受教育等福利和权利。这不仅不利于人口的有效流动,还容易滋生城乡人口的对立矛盾,引发人口流动的负面作用。所以说,只有取消这种对城乡居民的差别待遇,将所有居民,不论城乡,不论本外地,都纳入到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这两大体系中,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口流动的优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加快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和城市化和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促进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