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人口资源与环境变迁史
《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李文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 2009-09-14
  字体:(     ) 关闭窗口

  资本密集度与人口分布

  表1除了人口比重和人口密度以外,还罗列了GDP比重、人均GDP和资本存量比重三项指标,这是为了说明一个假说,即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与该地区的资本密集度有关。我们以资本存量j表示资本密集度,然后用GDP比重和人均GDP进行印证。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计算得知:1992年,我国东部地区的资本存量为17073.20,中部为9007.00,西部为4830.95,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0.53∶0.28。1999年,我国东部地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2%,中部占29.1%,西部占14.5%,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0.53∶0.26;同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水平为12339.7元,中部为5551元,西部为4384.2元,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0.45∶0.36。我们还可以算出东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为612,中部为262,西部为120,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0.43∶0.20;东部地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比重为40.6%,中部为33.4%,西部为22.9%,人口配置比例为1∶0.82∶0.56。以这两组比例与前面的三组比例相对比,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以上分析表明,在现代社会是资本密集度同自然环境一起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资源承载力,决定了人口资源的空间配置,中国地区人口分布的那条胡焕庸线?就是由此形成的,而且人口流动的障碍越小、人口迁移的成本越低,人口越会向资本密集度高、自然环境好的区域集中。资本密集度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原理与区域经济集中化的趋势是相合拍的。各国和各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不约而同地形成了空间集中化的特点,即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和城市的区域集聚发展。区域经济集中化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一个经济发展规律,在这里,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集中化的基础,人口集中是区域经济集中化的主体,城市化是区域经济集中化的具体实现形式。”?下面我们结合上述原理,分析一下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承载力以及这一地区今后发展的可持续问题。

  二、西部地区的发展条件及其人口问题

  (一) 脆弱的生态环境

  我国西部的矿产资源优势比较突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已有探明储量矿产130种,在全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中西部占了接近四成;能源矿产也很丰富,可望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能源接替基地。然而,虽然西部矿业产值占其工业产值的比重有一半的省(区)已超过1/4,但受地理、气候和环境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制约,西部的矿产资源开发难度大,开发程度还很低。

  目前严重影响西部人口生存、生活和生产的,是那里极为不利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条件。西部10省(区、市)拥有耕地面积5.5447亿亩,人均耕地2.0亩,超出全国平均水平0.41亩;但耕地质量差,土地产出率低,光是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面积就占了86%,占14个涉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的省(区、市)耕地面积的8%?。西部地区地上水资源严重失衡。西南各省区市单位面积水资源(立方米/平方公里)均在37万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西北除陕西在21万左右稍高一些外,其余均在10万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还有6000多万农村人口和数万头牲畜存在饮水困难,大部分分布在西北的干旱地区。

  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西部较低的资源人口承载力,而西部由于少数民族人口集中(西部聚集了45个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6.5%),农牧民多,人口生育控制较松,生育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位居全国最高水平,结果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不但得不到有效遏制,相反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仍在加剧、危害日益加重。

  (二)巨大的经济落差

  根据资本密集度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原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从而人均收入水平也影响该地区的人口承载力,以下是在这几个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比较而得出的数据?:

  ——1998年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实际汇率计算,分别为1150美元、634美元、487美元,从世界银行最新的划分标准看,东部地区已基本达到世界中等收入水平(其中上海已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的广西、海南仍处于低收入水平,只有黑龙江(960美元)、新疆(771美元)达到或接近下中等收入水平。

  ——1979年至1995年的17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9.8%,其中,东、中、西部地区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8%、9.3%、8.7%,西部比中部慢了0.6个百分点、比东部慢了4.1个百分点。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分别为17.3%、49.7%和33%,其中东部的构成分别为14.1%、48.3%和37.6%,西部的构成分别为24.3%、42%和33.7%,西部的产业结构仅相当于全国1991年的水平。

  ——1998年全国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4.9%,其中东部占19.6%,中部占13.4%,西部占9.0%;全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3%,其中东部占42.2%,中部占39.6%,西部占34.0%。如果再考虑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可以初步判定,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已开始进入钱纳里(H.B.Chenery)所划分的工业化中期的期中阶段,其中沿海地区已进入这一阶段的后半期,中部地区进入了这一阶段的前半期,而西部地区尚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课题组测算,1997年我国显性城市化水平为30.37%,其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3.96%、30.65%、23.47%,都远低于其相应经济发展阶段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该课题组认为,事实上目前我国城市化的滞后主要是通过隐性城市化反映出来的,同年全国的隐性城市化水平为16.91%,其中东、中、西部分别为21.67%、14.53%、13.12%。从中不难发现,不论显性还是隐性的城市化水平,西部与东部的差距都是非常明显的。?

  ——据国家统计局的跟踪研究,1999年底全国有6.156亿人口已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90%以上,下同),占总人口的49.93%;其中有4.606亿人口分布在东部,占东部人口90.79%;1.5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35.198%。有4.65亿人口处于温饱有余生活水平(实现程度80%-90%),占总人口的37.73%。其中有2.85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的64.81%;有1.33亿人口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46.65%。有1.52亿人口处在温饱中期水平(实现程度不足80%),占总人口的12.34%,均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53.35%。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有一半人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东部绝大多数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中部也有三分之二的人过上了小康生活,而西部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不到一半。

  ——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在农村。据测算,到1998年底,全国有72.56%的农民已经实现和接近实现小康目标,另有27.44%的农民实现小康目标有困难和根本不能如期实现小康目标,这接近三成的农民除了少量的湘西村民以外,全都分布在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小康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最重要的指标。199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4元(1990年不变价),小康实现程度为82.6%;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小康实现程度只有55.47%,比东部地区低42.06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低23.2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甘肃、陕西和贵州等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小康实现程度还不到45%。

  受自然环境所制约的人口承载力会随着经济发达程度、资本存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而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口承载力之所以低,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比较低。

  三、西部地区的贫困陷阱与人力资本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因而西部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也高、贫困程度深,像贵州、云南、陕西、四川和甘肃这些省区都是全国贫困人口密度最高、分布最广、扶贫难度最大的省份。而这些省区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方:199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15.23‰,西南的贵州、云南、西藏和西北的青海、宁夏、新疆分别为21.98‰、19.48‰、23.20‰和20.68‰、17.97‰、18.76‰;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低到8.77‰,而上述省区仍然高达14.24‰、11.66‰、15.80‰和13.90‰、12.30‰、11.80‰。?这就是所谓“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与市场无缘、低劳动生产率和低收入这三者综合作用,迫使这些人家从事若干补助性的、以环境资源为基础的、供应基本需要的生产活动,其特点是无需任何专门技术,只需要一点粗浅的技能和许许多多时间。资金短缺,极少作任何投资以求技术上有所改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很高而又雇不起劳动力。随着环境资源的衰退,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搜集和加工家庭生产过程所要求的种种投入,于是额外增加的家庭人员便都大有用处,这种用处还很可能有增无已。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既高,往往便进一步破坏环境资源的基础。这些东西属于公有财产,人人得而用之,特别容易受到过分使用的破坏。这转而刺激个人多生子女,从而再进一步加大对自然资源基础的压力。事情就是这样循环不已。

  当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经济的人口承载力不堪重负时,一方面会造成低质量人口的大量繁殖(西部农村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文盲半文盲人口,1998年全国县一级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率为21.30%,西部的贵州为30.78%、云南为28.67%、西藏为57.09%、甘肃为32.92%、青海为56.67%、宁夏为35.27%?),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区内人口大量向外流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流到外地打工的民工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其中多数是来自西部的农村。四川是西部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全国流出省外民工数量最大的省份,1992年为300万,1993年为550万,1994年为620万,1995年为640万,逐年递增。流出省外的民工主要是流向经济比较发达、就业机会较多的东部沿海城市(1998年和1999年各地流出省外的民工中分别有82.3%和79.8%流向东部地区),还有数量更大的民工是在本省的城市和乡镇企业实现了就业转移(1999年近80%的外流民工是在本省内流动)。?就这样,一边是繁荣的东部和发达的城市,一边是落后的西部和贫困的乡村,一拉一推,“正像一股导线的两端加上不同电压之后就会产生电流一样,……今后国内人口也就必然继续保持东流的自然趋势。”?而不是相反。

  由于流到外地的民工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部农村人力资本的损失(尽管就全社会而言人口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提高和增值,而且外出民工汇回的收入缓解了当地的贫困,还有相当一部分外出民工回乡创业,把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带回了当地农村)。人口流动给西部造成的更大的损失还是城市里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的流失。西部地区本来就教育基础比较薄弱,高科技人才极度短缺,但由于创业环境差、待遇低,连本地培养的人才都留不住,更侈谈从外地引进急需的人才。近年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的一些人才招聘大会上,来自西部地区的参展单位大都失望而归。

  四、简短的结论

  总之,目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环境容量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当地的资源承载力相比,西部的人口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西部地区要摆脱这一困境,就必须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打破人口与环境间的恶性循环,改善发展环境,加快发展速度,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让更多的人才留在西部,让更多的农村人口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来。

  (《财经论丛》2003年第4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