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是一个综合概念,起初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区域经济合作”,由单纯的地理位置原因而产生的城市集聚现象。随后,这一概念被扩大到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但经济一体化仍旧被认为是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多元一体化的基础。确实,“长三角”坐落于东部沿海开放地带并与长江产业带紧密联合,沿江达海优势突出,资源丰富,人才聚集,产业科技含量较高,且城市化程度高,人文气息浓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重要经济发展区域之一。
发展背后的隐忧
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依然引起全国乃至世界各经济体关注,然而在一体化经济背后,仍存在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
第一,产业重构、资源浪费严重。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最明显的问题是产业结构趋同,主次分工不明显。同一产业在同一辖区或邻近辖区内重复分散,使得区域内资源短缺或市场容量不够,各行政区域之间的分工较为无效,地方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同时,由于区域间缺乏沟通,造成各地区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如港口码头,机场建设等,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二,招商引资恶性竞争、合作意识薄弱。
长三角地区一直是东部乃至全国招商引资最主要的地区,是引入外商投资最有成效的地区。然而,随着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的无序竞争现象却越来越多。各区域都根据发展要求建立了经济开发区,然而,各地引资成本一降再降,对进驻开发区的外企要求也越来越低,在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零要求”。从初始的土地承包到后来的外贸产品,过度竞争所带来的利润越来越薄,空间越来越小,可以说是人为因素过多地阻碍了发展效率的提高。
第三,城市间发展存在差距,并逐步扩大。
上海、苏南等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GDP贡献率也居于前列,同时公共设施、福利保障、生态环境等均优于苏北地区和浙江西部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区内明显靠前。与它们相比,长三角区域内城市间的差距有越来越大之势。同时,城市间对区域内环境治理采取了“踢皮球”和“搭便车”的态度。
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冲击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不可逆转地加速进行着,长三角——这个占全国不到3%的陆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20%左右GDP的地区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从经济一体化到空间一体化:以城市群的分工合作优化城际战略产业链。
顾名思义,空间一体化是以城市为板块,将经济一体化在空间特征上体现出来。城市群的具体形态表现为经济、体制、文化、生产要素等众多元素具有密切相关性的城市能够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巨大的空间集。此处并不是说所有长三角区域内城市齐头并进、同步发展。而是仿照国际经济合作中各国家的职能分工原理,各城市间根据各自的资本要素分工合作,打破区域内城市间地理位置上的障碍,实现比较优势。区内城市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将加快城市群产业一体化的进程,同时随着城际间交通条件的不断提高,逐步发展成区位一体化,从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产生区域内生产最优的一体化模式,这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雏形。
第二,从经济一体化到制度一体化:让政府间的博弈更为有效。
长三角地区涉及多个行政区域,政治经济不分家,如何在行政壁垒下实现经济的共赢是政府需要研究关注的主要方向。各地政府应当增进交流,共同磋商,努力扫除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障碍。一方面,政府间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共同规划和建设交通网络,例如现有的苏通大桥、润扬大桥、京沪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等;另一方面,逐步放宽或变革行政管制,各地区可考虑进行适当的税务制度变更,逐步消除在引进外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差异,以更有利于区内经济共同发展的财政政策和税收制度来推进各地区间的分工与协作。总之,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使分工合作达到最优,引导长三角地区经济向更为有效的方向发展。
第三,从经济一体化到社会一体化:世界经济体联盟带来的启示。
在这里,有一种设想被多次提及并产生了一定影响,我们可以借鉴欧盟经济体的成功经验构建超越长三角现有的行政框架。欧洲各国的发展涉及各同盟国间政治、文化、财政、货币政策、利益分割等多重不协调因素的阻碍。而长三角地区受到以上因素的不利影响较小,可以考虑通过整合各地区的经济力量来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而引导经济一体化的力量正是来自于那只“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我们可以汲取欧盟的经验,按照经济区的特征和合作关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重新排列,实现信息共通、资源共享、联合规划经营等等。当然,这一框架的形成需要法律的制约和保障,这就要求各地共同磋商,将权力让渡凝结在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中,为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开辟道路。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协调,从目前来看只是一个区域发展问题,但不论其发展路径和发展成果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宏伟命题。它对于整个国家的制度建设和经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将会成就一个地区性的坐标和历史上的里程碑,它的成果象征着我国经济试点探索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标杆,对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为南通大学商学院 孙亚南 庄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