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区域经济史
历史与现实结合视角的三线建设评价
发布时间: 2012-11-19    作者:郑有贵 陈东林 段娟    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2-11-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对于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横贯国家3个五年发展计划,涉及13个省、市、区,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9.01% ,有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次民工参加,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西部地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三线建设,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未提及,原因是在三线建设的评价问题上争议较多而未能形成共识。中央实施的三线建设项目大多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而四川、重庆又是西南三线建设项目的重点地区,三线建设初期在四川、重庆实施的重点项目有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成昆铁路、以成都为中心的航空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重庆至万县的造船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汽车、机械制造、特殊冶金工业,以后又增加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三线建设项目在四川、重庆的实施,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实实在在地加快了西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由此也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鉴此,2011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国情调研组对三线建设项目较多的四川省、重庆市的部分三线建设项目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昆铁路、广安市三线建设工业遗产陈列馆、重庆市南川区三线建设项目遗址,先后在攀枝花市、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凉山彝族自治州、重庆市社科院与当地党政有关部门、三线建设亲历者、研究三线建设的专家学者进行座谈,访问三线建设项目区周边群众,查阅相关档案文献。本文基于调研,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视角,对长期争论未果的三线建设评价进行探讨。

  一、对三线建设项目的评价不能一刀切

  作为中央的重大战略而实施的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范畴的概念,但三线建设企业及基础设施项目的历史尚未断裂而得以延续,至今依然存在和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鉴此,为便于对三线建设做出公允评价,本文首先对实地考察及座谈中涉及的三线建设项目的历史与现状做客观陈述。这些三线建设项目大体可分为以下4类。

  (一)发展壮大型

  攀枝花钢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碚仪器仪表研发生产、重庆嘉陵机器厂等三线建设项目,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经历改革,呈现出发展壮大态势。其中,实地调研的攀枝花钢铁项目是其中的佼佼者。攀枝花钢铁项目自1965年起实施,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1986年启动二期工程并于1997年建成投产;2001年启动三期工程。2008年,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成为四川省首家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的企业(完成营业收入522.6亿元)。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在科技创新上实现多项突破,形成了一些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和特色产品,实现由“钢坯公司”向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钢铁企业的跨越,所生产的重轨、板材、管材、棒线材、特钢等产品畅销国内并出口欧美、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成为国内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和钒钛钢生产基地。

  (二)搬迁、转产型

  三线建设的一些企业,在20世纪80-90年代实施了搬迁。调研组所到的四川省广安市和重庆市南川区的三线建设企业都实施了整体搬迁。

  1965年至1972年,国家先后在便于隐蔽和防御、以大巴山山麓的华蓥山为屏障的广安市境内,建成了明光、红光、华光、永光、金光、兴光、江华、长城、燎原、西南玻璃厂等10家军工企业(其中从禄市到溪口一带的山沟里就有8家企业),主要生产为炮配套的光学瞄准仪器等。其中,有8家为中央企业(分别隶属于第五机械工业部和建材部),只有国营长城机械厂、国营燎原机械厂为省属企业(先后隶属四川省国防科技办公室、第五机械工业部重庆五机局、四川省机械厅等)。广安市境内的三线企业门类相对单一,以生产要求空气明净、精密的光学仪器为主,引进了大批先进的生产设备,科技含量较高,其中有许多是当时的特种工艺设备产品,华江、华蓥、华西、珠江、明佳、佳美等多个品牌的军用、民用光学仪器,如照相机、望远镜等质量上乘。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军工企业开始大批量转为生产以放映、摄影器材为主的民用产品,销路较好。此外,农用车、运动气枪弹等民用产品的市场反应良好。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这些企业包括原有生产设备迁往成都、重庆、南充等地,并焕发出生机。如现在的重庆嘉陵华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由原设在广安市境内的重庆华光仪器厂改制而成的,传承了原重庆华光仪器厂的光学优势,其中球面透镜、平面棱镜的品种、产量和精度居国内同行业前茅。调研组在广安市只能从三线工业遗产陈列馆看到往日三线企业的艰辛创业和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的辉煌历史。

  重庆市南川区是加工制造枪炮等常规武器的机械工业基地。1992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南川区境内5家三线企业列入国家三线调整迁建计划。令调研组遗憾的是,在原址看不到往日的景象,企业已迁移,厂区建筑设施被闲置或废弃。位于南川区水江镇的临江机械厂已实施迁移,调研组看到原址较大规模的厂房仍保留,但长期空置,已显破旧,周围杂草丛生,部分办公用房被改为监狱,宿舍楼转为当地居民使用。位于鹤公岩山麓的青岩机械厂,曾生产坦克底盘构件,停产后高大的厂房保留完整,被当地民营企业租用,用于生产工艺简单的产品。其他厂房被农民当仓库堆放饲料,框架较好的宿舍楼也闲置。南川区境内的一些三线企业在搬迁后实现了新的发展。1997年,国营红泉、红山、庆岩三厂整体迁往重庆市巴南区渔洞镇(川南区的10个兵工厂均迁建于此),在巴南区形成了渔洞汽车及重型机械加工工业区。1999年至2000年,国营宁江机械厂、天兴仪表厂迁至成都市龙泉驿区,与其他几家调迁到这里的大型军工企业形成了高科技的精密机械和电子工业园区。目前,天兴厂已发展成为规模大和实力强的车用仪表开发和生产基地、中国车用仪表行业“排头兵”、中国车用仪表行业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国营宁江厂发展成为国内车用减震器生产能力最大的企业。

  (三)废弃型

  三线建设项目也有被废弃的,但数目不多。其中,较大的项目是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核原料工业基地——816军工洞体。该项目从1966年9月开始建设,历时17年完成。整个洞体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洞内有大小洞室18个。1984年2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的调整,根据中央军委的要求,816工程全面停工。由于潮湿和没有采光,20世纪80年代被废弃,工厂迁移到外面,816工厂原职工队伍通过军转民,改建化肥厂,1993年更名为重庆建峰化工总厂。2010年4月816军工洞作为旅游项目向社会开放。

  调研组看到,无论是搬迁或转产项目,还是废弃项目,所留资源当前仍然发挥着作用。一方面,这些宝贵的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广安市对搬迁企业的实物进行征集与遗址保护,从征集到的1000多件三线遗产实物中精选出15台老生产设备、60件老产品和150张老照片,建成了全国首个三线工业遗产陈列馆——四川广安三线工业遗产陈列馆。作为三线工业遗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生动再现了三线建设的历史,展示了三线工业发展成果,宣传了三线建设精神,发挥了三线工业遗产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三线企业遗址资源发展旅游业。调研组在南川区看到,原设在南川区的三线企业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山区,利用这些三线工业遗产资源已开发成金佛山旅游区等。

  (四)交通设施型

  根据三线建设的总体布局,当时还举办了大量交通设施项目。仅铁路建设方面,新建和扩建了成昆、川黔、贵昆、湘黔和襄渝等5条铁路大动脉。其中,建成的成昆铁路沿线辐射范围13.6万平方公里,包括四川、云南的7个地、市和所属50个县、市。同时,还建设了通往三线建设项目区的公路等。

  从上述三线建设项目的历史与现状可见,三线企业有的发展壮大,有的经历搬迁、转产后获得新的发展,也有少数被废弃,因而对所有三线建设项目的评价不能一刀切,或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

  二、对三线建设的评价不可回避若干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

  在三线建设的评价上,学术界分歧明显,有肯定者,也有否定者。倾向肯定者多着眼于宏观因素如保障国家安全、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等。倾向否定者多着眼于微观因素如企业经济效益低等。40多年过去后,在实地考察三线建设项目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实地感受、访谈、座谈、查阅档案,我们认为对三线建设的评价需要重新讨论,尤其是在评价三线建设时不应回避战略构想动因与实现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预期外绩效、当期效率低的缘由及企业的搬迁、转产、废弃等历史与现实问题。

  (一)从战略观探讨对三线建设的评价

  三线建设是从战略层面提出的。无论是军事上的备战,还是生产力的区域布局,乃至具体项目实施地的选择,首先是从战略层面进行构想的。在生产力的区域布局上,针对内地工业薄弱的问题,毛泽东早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就从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关系的战略考虑,明确提出要加强内地建设。1964年5月,针对当时国际形势,中央从备战的战略考虑,正式启动了三线建设。具体到每一个项目,也都体现了战略思维。例如,在攀枝花钢铁项目建设上,1964年5月27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设想时指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四川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点地区,应该首先把攀枝花钢铁基地和相应的交通、煤、铁、电搞起来。” 6月6日,他再次对中央领导人说:“三线建设的开展,首先要把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以及相联系的交通、煤、电建设起来。建设要快,但不要毛草。攀枝花搞不起来,睡不着觉。” 即便是在项目实施进度上,也是从战略层面考虑的。如1969年3月中苏边境发生珍宝岛武装流血冲突后,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12月4日周恩来在中央办的四川学习班上指出:要以大局为重,以三线建设为重,要政治挂帅,全力以赴,保证1970年7月1日以前渡口(攀枝花钢铁基地)出铁,成昆铁路全线通车 。鉴此,对于三线建设的评价,首先要对这一战略构想予以评判。就战略观而言,需要从当时的世界局势、“两点一线”的构想、资源配置来探讨三线建设的评价问题。

  1.从当时世界局势看,对三线建设予以否定有失偏颇。1964年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决策,主要原因是国际形势严峻,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包围圈,向三线地区布局生产力,是一种审时度势的选择。毛泽东对中央领导人说:“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 40多年过去了,战争未曾爆发,但这不等于建设战略后方是错的,也不能排除这种努力是抑制战争爆发的因素之一,进而在实际上实现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意图。

  2.从“两点一线”的构想看,在四川、重庆实施三线建设项目的战略意义重大。“两点一线”的生产力布局是一个战略构想。毛泽东自三线建设战略启动起,便把川西作为重点。我们调研所到之处,亲历者们提及较多的一句话,就是1964年毛泽东说要骑着毛驴下西昌,去抓三线建设。1965年,邓小平视察川西地区,确定了“两点一线”的西南三线建设布局,即以攀枝花为中心,通过成昆铁路线,向重庆和六盘水两点做钟摆式辐射。六盘水工业基地的煤炭运到攀枝花,攀枝花的钢铁运到重庆,重庆的机器运到攀枝花和六盘水工业基地。40多年过去了,调研组体验到当年“两点一线”的构想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我们的调研以“两点”中的攀枝花为起点,经成昆“一线”,沿途考察了四川省的西昌、成都、广安和重庆市及其南川等地的三线企业。建成的成昆铁路和青藏铁路(西格段)是中国铁路“三横五纵”格局中最西的两条。调研组看到,现今的“两点一线”区域,铁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企业和科研机构星罗棋布,崛起了重庆、成都、西昌、绵阳、雅安、乐山等工业城市。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延伸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成都市、绵阳市及重庆市、广西北海市等地建厂。当年的点线分布,已经扩展为生机勃勃的新经济区。三线建设时开始兴建的内(江)昆(明)铁路,以及2010年开通的“渝—新—欧”国际铁路,成为连接东南亚经济圈的重要国际通道,这凸显了当年实施“两点一线”战略构想的重大意义。

  3.从资源开发利用看,资源型三线企业实现了就地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构想。在三线建设中,实施了一些就地开发利用资源类项目,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例如,攀枝花钢铁项目决策出台后,围绕攀枝花钢铁厂选址问题发生了较大分歧,主要有乐山太平场、攀枝花弄弄坪两个方案之争。当时毛泽东分析指出:“乐山地址虽宽,但无铁无煤,如何搞钢铁?攀枝花有铁有煤,为什么不在那里建厂?钉子就钉在攀枝花!” 攀枝花拥有世界罕见的超大型复杂多金属伴生钒钛磁铁矿矿床,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在攀枝花建设钢铁项目,用1965年11月邓小平视察攀枝花时所说的,就是“这里得天独厚”。长期以来,中央始终坚持在攀枝花就地开发利用钒钛资源的战略。1991年4月江泽民视察攀枝花市时题词:努力把攀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钢铁钒钛基地。攀枝花钢铁项目的成功实施,与就地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选择无不相关。

  如上所述,无论从当时的世界局势,还是从“两点一线”的战略构想,或是从资源的就地开发利用战略看,都应当对三线建设的战略予以基本肯定。

  (二)从区域协调发展探讨对三线建设的评价

  当年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虽然没有包含促进西部大开发的设想,但我们今天评价三线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1.三线建设实现了生产力向西部地区的布局。三线建设的实施,使内地的一些省市发展成为各具特点的新的工业基地,改变了工业布局,1978年内地和边疆地区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达到36.7%,比1952年的29.2%提高了7.5个百分点。 1965年至1978年,四川省工业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由12.25亿元增加到5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加了3.9倍(高于全国的3.4倍);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份额(按当年价格计算),由2.24%增加到3.7%,即增加了1.46个百分点 。三线建设所形成的一大批优秀企业,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生力军。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不再赘述。调研中我们获悉,从1964年到70年代末期,国家在重庆市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共计118个,总投资达42亿元。其中,中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就是由三线建设项目重庆嘉陵机器厂发展起来的。即便是广安市、南川区境内实施搬迁的三线企业,前往地还是在四川、重庆两地,即仍在西部,仍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力量。三线建设项目的建成投产,使重庆市形成了以国防工业、民用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为骨干,轻纺工业相应发展的工业结构体系,奠定了重庆市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2.三线建设为西部地区发展奠定了交通设施基础。三线建设中交通设施项目的建成,使贵昆、川黔、成渝铁路相连,构成了西南环状路网,并有宝成、湘黔、黔桂3条通往西北、中南、华南的通道,改变了整个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座谈中,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同志一致认为,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开启了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3.三线建设为西部地区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国家从各地选派了大量人才支援三线建设,以保障项目的实施。当时的提法是“精兵强将上三线”,“好人好马上三线”。例如,在攀枝花钢铁项目建设早期,全国各地选送几十万工人、干部,其中知识分子有10万;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抽调约5O万优秀的熟练工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支持重庆市的三线建设。这些人才向三线建设项目集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保障了三线建设的实施,也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力量。

  4.三线建设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攀枝花本是穷山恶水之地,当年的生产方式极其落后,而现在不仅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发展壮大,还通过钢铁建设项目的实施而生长起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攀枝花市(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99亿元、城镇化率达61%),并带动了周边几百公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市经历三线建设,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日益明显。

  如上所述,三线建设项目的实施,在西部地区建起一大批骨干企业,无论是发展壮大型、基础设施型,还是搬迁、转产型,乃至废弃型,至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西部大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