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区域经济史
西部地区与中华农业文明发祥
发布时间: 2009-09-16    作者:惠富平    来源:《农业考古》 2009-09-1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和西北两大部分,自然环境独特,新石器时代的粟作文化和稻作文化交相辉映,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农业起源以相对定居为前提,而农业的不断开发又促进了定居生活的巩固和文明的进步。西北黄土高原有利于人们早期的定居生活,尤其适宜使用木石工具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因而这里的原始农业发展较快,成为中华农业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西部其它地区的原始农业亦因自然条件的差别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形成一定的发展特色。当今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分析和总结西部地区在中华农业文明起源进程中的成就、地位和作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西部是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

  

  农牧业起源是人类不断进化,原始文明逐渐积累的产物。人类的出现已有二三百万年之久,而农业的发生只有一万年左右。西部地区的古人类遗骨、遗物和旧石器文化遗址层出不穷,说明在农牧业出现以前,西部各地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依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存。新石器时代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基本特征,它表明人类社会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农业经济,这在我国西部地区有充分反映。

  

  1.西部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考古学依据。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活动空前活跃。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七千余处,西部地区占一半以上,仅甘肃一省就普查到一千多处。新石器文化在陕西中部、北部和甘肃东南部随处可见,云贵高原、汉水上游以及青藏高原、新疆地区的草原、荒漠中,也不断有所发现。

  

  在西北地区,甘肃秦安大地湾、陕西西乡李家村遗址是我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大地湾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李家村文化主要分布在汉水上游。继而兴起的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它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文化,在西北地区分布最为普遍,仅陕西一省就发现九百多处,甘肃普查得的新石器遗址大半属仰韶文化,西北其余各省区与此相类似。西部仰韶文化的范围西起甘肃临洮河,北到宁夏以北、内蒙古河套地区南部,南达陕西汉水上中游,而陕西关中则处于这一文化的核心地区。陕西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有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华县泉护村和元君庙等。甘肃仰韶文化又称马家窑文化,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连续发展的类型,带有浓郁的甘青地方特色;其分布以陇东为核心,向陇南地区、湟水流域、河西走廊以及宁夏、内蒙一带扩散。继仰韶文化而兴起的是黄河中游地区的龙山文化,其中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它主要分布在关中一带,陕北和陕南也有分布。甘肃齐家文化与陕西龙山文化关系密切,有人认为它起源于陕西龙山文化,随着不断向西扩展,又承袭了马家窑文化的若干因素,地域性更加明显(1)。

  

  西南地区目前新石器时代的资料比较零散,大都是晚期遗存,发展阶段尚不很清楚。三峡地区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川北里县、汶川一带分布着马家窑文化的遗存。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元谋大墩子遗址为新石器文化晚期遗存。西藏地区除细石器传统外,还在藏南林芝、墨脱等地发现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代表的晚期遗存,在藏东昌都的卡若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和有关遗物。西南地区新石器遗址的分布情况大致说明这里的早期农业开发很不平衡,大多地方似乎长期处于采集渔猎阶段。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绝大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农耕文化性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以粟和稻为其代表性作物,并在聚落分布、生产活动和农具种类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特点,构成了自成体系的农耕文化。新石器文化在西部尤其是西北各地的广泛分布,说明西部是我国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传说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黄帝族居住和兴起于黄土高原地区,"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 (2),从事农业开发。炎帝又称神农氏,曾在渭河流域从事农业活动,并使神农氏族得到确立和发展;传说炎帝发明耒耜,教百姓耕作播种,开启农业文明,中华民族至今还自称炎黄子孙。

  

  2.西部原始农牧业开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新石器时代的气候变化对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人类农业活动也开始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新石器时代恰当地质史上第四纪全新世温暖湿润、半湿润时期,这有利于西北黄土高原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的生存与生产。据研究,全新世气候变化表现为"三部曲"图式,即距今7500-3500年期间的气候最宜期及两端的相对寒冷期。仰韶文化正好处在气候最宜期,据说当时陕北黄土高原年平均降水较现在多200毫米,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其北部不见沙漠踪影。关中地区则为北亚热带气候,生长有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长绿阔叶混交林,还有大片竹林。整个陕西境内森林茂密,河水丰沛,湖泊也比较多,生态环境优越(3)。先民在此种植粟、黍和蔬菜,还饲养家畜,制作彩陶,从事以农业开发为中心的经济、文化活动。除过关中以外,陕北地区和甘肃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以农耕为主,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曾发现大量炭化的黍和粟粒。在距今4000年前后,气候转冷,西北陕甘青等地的仰韶文化结束,彩陶衰退,陕西龙山文化、甘肃齐家文化以及西北青铜文化相继兴起。干旱寒冷的气候条件,限制了西北地区的作物种植,但却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当时陕北、甘肃、青海等地的畜牧文化成分有所增加,大片地区成为游牧经济区。

  

  因气候、植被、土壤以及水利条件等的差别,我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早期农耕文化各有特点,两个地区的农业开发速度和规模也有很大差异。西北地区多处于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黍等耐旱作物,使用轮种休耕的耕作方式,早期农业开发水平明显超过西南地区。原始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简陋的木石工具只有在土壤干燥疏松、地表草木稀少的黄土区,才能发挥最大效力;而在草木密布,土质粘重的南方地区,利用原始工具就难以全面开发,只有在铁器产生之后,才便于开地种稻。西北与西南、东南地区农业起源时间不相上下,但西北原始农业开发的速度和规模明显超前,原因正在于此。原始畜牧业的发展,西北地区更具有优势。西北气候干旱,林木稀少,故多草类植被,牧场广阔,畜牧业自古发达。东南以及西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林木繁茂,草类生长受限,牧草种类少,品质不佳,也很难形成大片牧地。可见,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在农业开发早期确有许多宜农宜牧的条件,因此成为我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后来的周秦、汉唐文明就是依托西部农牧业发展起来的。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农牧业传统,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西部原始农耕居宅、聚落的营建

  

  西部地区是新石器时代农业开发卓有成效的地区,至少从公元前五六千年起,这里便分布着繁荣的农耕文化。伴随着农业的进步,人们懂得了建造居宅住屋,定居生活也就更加稳固,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往往形成大规模的聚落,聚落的发展又促进了当地原始农业的开发和发展。可以说,这些住屋、聚落以及其内部的大量生产生活遗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西部地区农业开发的程度和规模。

  

  新石器时代以农耕经济为主,生活上有定居要求,具体居宅形式则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西北地区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黄土的性质和结构使其既易于挖掘又能长期壁立而不塌陷;另外,黄土地经流水侵蚀以及其它地貌营力作用,遍布深沟陡坡,很适合穴居的建造,所以很早就形成了横穴、竖穴(包括地穴、半地穴)、地面式等多种住屋建筑形式。横穴就是在黄土沟壁横向挖洞,筑成的窑洞式穴居住宅。甘肃宁县阳 遗址和宁夏海原菜园村遗址,均发现了这类住宅。横穴纯系掏挖而成,不需要复杂的建筑技术,牢固安全。它不但可以遮荫蔽雨,而且较厚的黄土层有很好的防寒避署功能,成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居住形式并得以不断改进,现代这一地区民间居住的窑洞就是由横穴发展而来。竖穴是以挖入地下的土坑作为居住空间,以坑壁作为墙体的一部分或全部,顶盖有木架结构,据挖坑之深浅又分为地穴和半地穴两种。半地穴在西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大量发现,是当时的主要住屋形式。到陕西龙山文化时期,除了单室住房外,还出现了半地穴式内外双室住房。内室中部有烧灶,是炊爨或取暖的地方,外室挖一龛形壁炉,可能兼作保存火种之用,有的还在外室挖一个藏粮放物的窖穴。在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西安半坡等遗址中还有达上百平方米的方型半地穴式住宅,可称为5000年前这类建筑的杰作。另外,西安半坡和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已发现平地起筑的房屋,它对后世西北农村居住建筑有重要影响。

  

  相比之下,南方地势低洼,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多野兽虫蛇,早期的定居农业生活对住宅的要求与西北有所不同。在农业社会的早期,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除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在山洞树洞中栖息、搭建简单的草屋树篷以外,就是建造干栏式住屋。干栏式建筑实际上就是在地上打木桩,形成架空的房基,然后在木桩上铺梁搭板,上面建茅草顶的房屋。干栏建筑遗址在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多处,近代西南地区许多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干栏式住房的遗风。原始地面建筑形式在西南地区也有发现。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中发现11座独立的地面式住房。其四周立木柱,柱间编缀荆条,两面草拌泥构成墙壁。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所以住屋不是随意散布的,而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形成一定的农业村落。西部地区有多处典型的原始农业村落遗址,从其中布局和遗物可以大致了解到当时人们的农业生产、生活情况。西安半坡遗址位于 河岸边一块肥沃的台地上,村落占地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墓葬区、陶窑场、工具制造场等部分。房舍建筑有圆屋和方屋两种,构筑技术比较进步,房屋座北朝南,中间设灶坑。室内日用器物种类颇多,定居生活显得井然有序,可以看出原始农业已有相当的基础。其他如秦安大地湾、临潼姜寨等遗址出土生产、生活用具均达万余件,同时还有数以百计的贮粮窖穴,也说明当时的农业开发规模已经不算很小。陕西龙山文化诸村落遗址中,发现的农业工具约占全部工具的三分之一,居址范围内存在大量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窖穴,这些窖穴一般是储粮用的,陕西武功赵家来遗址中的一些窖穴中还残留有成堆的炭化粮食;另外,遗址中出土很多炊煮用的三足器如鬲、 、鼎、 等,也说明当时农业开发程度较高,人们的饮食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聚落的分布地址也经过选择,以符合农业生活的需要,选择的条件大致有三点:一是选择在河流两旁的山坡或台原地带,这样便于生活用水,也便于制陶、捕鱼,又可避免洪水泛滥危害田舍。在潮湿多雨的平原地带,聚落多半处于高出地面的土墩上。二是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利于生产,种植粟黍等耐旱作物与种植水稻就应选择不同的地域。三是聚落的选择并不是荒山僻野,而是交通便利,易于往来的地方。已发现的大量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多数为现代村镇甚至城市所叠压,或在其附近,这说明当时的居民点选址是相当合理的(4)。

  

  三、西部原始农业的发展

  

  西部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劳动工具和耕种方法,驯化和培育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作物种类。下面根据有关考古和研究资料,对西部的原始农业成就略加述论。

  

  1.原始农具。原始农业生产工具以木石材质为主,骨蚌工具间有发现。西北地区最富有代表性的原始农具是耒耜。耒是一端削尖的木棒,用于松土点播。木质易朽,最难存留,陕西姜寨遗址还残留一件木耒的遗迹,实为难得。耜由耒发展而来,尖端扁阔,便于翻土,后来人们又把木耜刃部改用石制或骨制,成为比较锋利的石耜和骨耜。西北原始耕作工具中还有石锛和石锄,石锛木柄较长,可以挖土掘根、砍断草木茎干。将石锛加宽减薄,就成为石锄,其松土除草效率较高。石斧和石刀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在原始农业中则有了新用途。在垦辟土地时,首先要用石刀石斧披荆斩棘,有人甚至把刀、斧作为原始农业的标帜,命名为"刀耕"农业。在西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石刀石斧数量很多。陕西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梯形斜弧刃石斧、长方形扁平石斧和有孔石斧,都是砍伐垦植的主要工具。西南地区林木繁茂,农业开发中首先需要砍倒树木,才能清理出土地,所以主要使用刀斧类农具。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农具是各种形制的石刀和石斧。西北原始收割工具主要为石镰,出土最多的粮食加工工具则有石杵、石臼,石磨盘、石磨棒在甘肃等地也有出土,其加工量规模均很小,说明当时的粮食产量有限。在西南地区,很少有粮食加工工具出土。有人认为,南方地区的收获和脱粒可能长期保留了原始的采集方式,即直接用手采、手搓谷穗;还有一种说法是南方地区原始农业早期块根、块茎类作物种植较多,谷物种植出现较晚,故加工方法原始(5)。

  

  2.作物驯化栽培。最早驯化成功并在西北广泛栽培的作物,是适宜干旱环境的粟和黍,即谷子和糜子。这两种作物在西北10多处新石器遗址中有所发现,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粟和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的黍,时代均在六七千年前。另外,在西部地区的云南剑川海门口和西藏昌都卡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粟的遗存。粟由狗尾草驯化而来,起源于中国本土,播种后稍得墒情,便能发芽生根,在西北种植得天独厚。谷子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低温盐碱之地也照样生长。西北气候干旱少雨,土壤腐殖质贫乏,碱性强,谷子抗旱耐瘠的特性可与此相适应。黍与谷子同为小粒谷物,耐旱性比谷子更强,久旱不雨,仍可小有收获。黍生长期短,一般八、九十天即可收获,特别适应在黄土高原北部和西部种植。再加黍分蘖能力强,可与杂草竞争生长,是新辟荒地上理想的先锋作物。总之,粟和黍适应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易于种植,所以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粟的首要地位一直保持到汉唐时代。小麦和大麦原产西亚,在我国栽培较晚,早期引种仍以西北地区为先。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新疆、青海一带已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后来麦子自新疆向内地传播,大约夏代就传到了关中。麦子也比较耐旱,只是对栽培条件的要求较高,在原始农业时期,其地位并不重要,汉代以后才在西北地区得以推广普及。

  

  西南地区远古时代就以种植水稻为主。新石器时代中国水稻的种植已普遍分布于南方地区,西南地区也不例外。在云南省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了稻谷遗存。如云南宾州白羊村遗址发现稻谷壳、秆痕迹,元谋大墩子遗址发现稻谷遗存。此后,稻谷一直是西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3.耕作技术和耕作制。从原始农业工具和作物种类可以看出,西部原始农业耕作技术尚比较简单,主要只有耕种和收获两个环节。土地耕作开始采用"刀耕"方式,后来发展为锄耕方式。刀耕或称"刀耕火种",就是用刀斧砍倒树木灌丛,连地面枯草一起放火烧掉,然后掘土种植。锄耕或叫耜耕,是在火耕清理出的土地上,用锄、耜等耕具翻松土壤,然后播种覆土,较刀耕种植前进一步。西北黄土地区气候干旱,森林稀疏,最普遍的植物是耐旱耐盐碱的蒿属和藜属植物,土壤质地疏松多孔,使用简陋的木石工具即可垦耕,这显然有利于原始农业的发展,西北地区较早地进入锄耕农业阶段。人们以耒耜等木石农具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开发,种植耐旱的粟黍等农作物,奠定了中原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基础。相比之下,西南地区的森林茂密,土质粘重,使用木石农具不易垦耕,所以早期农业开发进展迟缓。

  

  在耕作制方面,原始农业实行抛荒耕作制。新石器时代中期,西北氏族村落遗址很多,相距亦不甚远,这并非人口密集造成的,而是抛荒迁居的遗迹。每一氏族辟地定居后,先种植村落附近的田地,三、五年后土地自然肥力减弱,收获减少,于是人们只好重开新地。这样,耕地离村落越来越远,氏族只好迁居,在现耕地附近再建村落。在耕作技术简单粗放的条件下,频繁抛荒不失为一种保持产量的好办法。后来原始生产力有所提高,土地开发的内容发生一定变化,抛荒迁居似乎减缓。所以到新石器时代后期,西北聚落遗址反而不很稠密。根据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推断,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也存在村落废弃和迁移的情况,这同样是为了适应土地开发和维持生活的需要。

  

  四、西部原始畜牧业的发展

  

  在农业起源的同时,西部畜牧业也随之发生。经过对某些动物的长期喂养驯化,终于形成比较固定原始家畜种类。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西部地区已经六畜俱全。

  

  1.家畜驯化饲养。西部地区饲养家猪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甘肃、陕西、青海、内蒙、云南各地许多新石器遗址中都有家猪骨骼出土,且涌现出一批以猪为题材的原始艺术品。甘肃武威皇娘娘台一墓葬出土猪骨34块,永登县大河庄十座墓葬发现猪骨近200块,从随葬猪骨的原始习俗可以看出猪在原始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猪易于饲养,繁殖力强,所以成为西部地区原始时期饲养最多的一种家畜,而且这种以猪为主的畜牧传统一直保持到今天。羊是一种温顺的动物,可以想见将野羊驯化成家羊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研究认为,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是绵羊和山羊的重要起源地。新石器时代羊的饲养也比较普遍。原始社会末期农牧业逐渐分化,羊成为西部游牧民族的主要放牧对象之一。牛在新石器时代也被人们驯服了,西部地区养牛的历史至少有五、六千年。西安半坡遗址已出土牛齿,后来牛骨骼在西部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大量出现。甘肃永靖大何庄出土一母牛骨架,腹内还怀有一牛犊。马的驯化和饲养稍晚一些,可能与这种动物善于奔跑,捕获和驯化比较困难有关。在内蒙、甘肃的几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蒙古野马的化石,学者们认为蒙古野马正是现代家马的祖先,我国的马可能就是在西北最先驯化的。内蒙古包头市附近和甘肃永靖马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马骨出土。不过家马的遗骨,在西南地区的新石器遗址中尚未见到。鸡由野生原鸡驯化而成,古代原鸡在西部多有分布。踞今六千五百年前的宝鸡北首岭遗址,曾出土大量家鸡骨骼,可见鸡在西部地区的驯化饲养历史也很悠久。

  

  2.畜牧经营方式。西部原始畜牧经营的基本方式是人工圈养舍饲,这一点通过考古资料可以证实。西安半坡遗址中已可见到专门圈禁牲畜的围栏,青海都兰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发现类似设施。用围栏将动物圈禁起来可以安全地饲喂,也能抑制动物野性。当家畜被驯化以后,围栏还能防止其它野兽侵袭和家畜走失。家畜驯化历史结束后,繁育规模不断扩大,小小的圈栏容不下扩大了的畜群,随着农牧业的发展和放牧技术的提高,西北不少地区的畜牧活动便由圈养发展到放养。畜群出栏后,随时都要人监护和驱赶,放牧人不可能兼营农业生产,于是出现了专门从事畜牧的家庭和氏族,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生分化,西部一些地区的畜牧业走上了脱离农业而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出现了西北的游牧部族和游牧地区。因自然环境的影响,西部农牧业分化过程,在内蒙、青海、新疆等草原地区最为典型。这里气候寒冷干旱,原始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畜牧业却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广阔的草原以及优质牧草,尤其适宜于大规模大范围的放牧。当一处牧草食尽或水源枯竭后,人们边驱赶畜群到另外的草场,如此不断地转移放牧地点,便形成了一种完全脱离农业的畜牧生活方式,即所谓游牧,并出现了专事游牧的部落和民族。大约到中原商代,西部草原和宜牧高原便为鬼方、羌方等游牧民族所控制。

  

  比较而言,原始时期西部一些粮食种植条件优越的农区,畜牧业始终没有脱离农业的羁绊,由于农田的限制,家畜主要是在圈栏中饲养,放养很有限,经营方式与草原游牧有明显区别。农区畜牧业依靠农业提供部分饲草和饲料,而农业尚比较粗放,还没有达到需要牧业提供畜力和肥料的阶段,即二者在生产上尚未结合起来,或者说畜牧业还没有真正与农业相联系。

  

  五、小结:西部地区早期农业文明的发展特点和历史地位

  

  西部原始农业遗址中普遍发现大量砍伐林木用的石刀、石斧,可见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一样,也实行过"砍倒烧光"的撂荒耕作制,但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宜于早期农业开发,以木石为原料的耒、耜、锄、铲等出现很早,尤以耒耜的使用为特色。它表明这里较早地由迁徙不定的刀耕农业转入相对定居的锄耕农业,农业活动不断向着土壤疏松、森林稀少、靠近水源的黄土台原拓展,开发速度和规模明显超过其它地区,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西部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西北多种粟,西南多种稻,粟作文化与稻作文化交相辉映;家畜饲养处于附属地位,一般以养猪为主;采集和渔猎仍然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形成农牧采猎相结合的经济格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部草原地区原始农牧业发生分化,出现以马牛羊放牧为主的游牧部族和游牧地区。由于生活方式的差异,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对峙,不断发生冲突,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西部地区是一个民族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及全区,以西北黄土高原区最为密集,其范围包括了今日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原始社会时期,西北不仅是以炎黄氏族为主体的华夏族的主要活动地区,而且有氐羌等许多部族的祖先;西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类型相当复杂,证明远古时期,这里除了汉族的先民以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在活动,可以说是各民族共同开发了西部地区的农业。农业史的研究说明,云贵高原是水稻种植的发源地之一,西北黄土高原是最早驯化和种植粟黍的地区之一,新疆则是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西部草原地区在原始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发达的畜牧业,羊群的放牧首先发展起来,并可能最早驯养马和驴。另外,许多新石器遗址中,我们还能发现西部各地农业的共同之处和相互影响。总之,广大西部地区的各族先民,都为西部原始农业开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原始农业开拓了人们居住和生存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可以生产粮食的土地,使人摆脱了采集经济中食物来源无保证的限制,获得生存所需的相对稳定的食物和衣料,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完成了各种农作物和家畜的驯化,西部地区在作物驯化栽培、畜禽驯养方面走在前列。原始时代从自然中选择和保留下来的动植物基因资源,对后世的农牧良种培育具有重要价值。西部原始农业主要是以砍伐林木、开垦草地为前提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可利用土地的减少和农业技术的进步,逐步产生了一些新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孕育出传统农业因素。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的分化,独立的制陶业、纺织业、商业逐步形成。原始农业使人们脱离了迁徙无定的生活而定居下来,村落、集镇和城市逐步出现,各种文化陆续积累起来了,这在西部地区的表现最为突出。早期西部地区农业文明的崛起和发展,正是由于其农业开发卓有成效,远在东部地区之上。

  

  

  主要参考文献:

  

  (1)参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2)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下同。

  (3)朱士光:《陕西省生态环境演变特征与保护这里方略》,载奚国金、张家桢主编《西部生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4)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5)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出处:《农业考古》2003年第1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