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制度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仍要注意发挥计划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12-07-18    作者:孔见    来源:《中华魂》2012年5月 2012-07-18
  字体:(     ) 关闭窗口

  自从我们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后,理论界出现了一股谴责计划经济的浪潮。某些著名经济学家把计划经济说成是“万恶之源”,提起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甚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总要来那么一句:根源是计划经济。仿佛计划经济要不得,必须彻底废除。这种说法虽然盛行一时,却违背了邓小平理论和十四大报告,曲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对政治经济学的一大贡献,就是他明确指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的方法、调节经济的手段,都是运行机制的范畴,而不是基本制度的范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可以运用的东西。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时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什么方法、什么手段能够发展生产力,就采用这种方法、手段。所以,他从来没有反对计划经济,总是强调要“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

  我们再看一看十四大报告是怎么写的。十四大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时候,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计划正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报告说:要“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那么,哪些领域需要发挥计划的作用呢?报告说:计划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党的十四大前夕,江泽民在解释为什么会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三种提法中,选择后者作为新的经济体制的提法时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的疑问。”这清楚地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排斥计划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既然十四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计划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说得那么清楚,为什么总有一些人竭力反对甚至攻击包括计划在内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呢?我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某些经济学家受已经破产的新自由主义影响太深,迷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认为只要一搞市场经济,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他们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或市场万能论者,完全忘记了十四大报告提出的下述观点:“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另一种情况是,有人名义上是批判计划经济,实际上是在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有点居心叵测了。然而这在学术界却是屡见不鲜,对此我们不能不保持警惕。

  鉴于多年来违反十四大精神的歪曲、攻击计划经济和计划调节的言论已经在群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学习和研究十四大报告,完整准确地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