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制度史
略论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互动
发布时间: 2009-09-15    作者:武 力    来源:国史网 2009-08-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代中国的60年,就经济领域来说,是经历了两个转型的60年:第一个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即从以传统农业为主、重工业非常落后的产业结构向经济发达的工业化产业转型;第二个转型是经济体制的转型,即从阻碍工业化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向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再从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这两个转型过程是同步进行并互相作用的。其互动和运行的轨迹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理论,也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高度一致性。本文试图梳理出中国60年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的脉络,并从中寻找历史经验,即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一、19491952:新中国的建立为工业化扫清了制度障碍

  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大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动乱,建立了强大有效的政府,为发展经济提供了保障,然而要真正站起来,还需要发展经济。当时留给新政府的是一个烂摊子。1949年,中国粮食平均亩产142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1]。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工业生产显著落后。钢铁产量只有41万吨,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2]

  由于工业化的滞后,中国近代一直被西方列强欺凌。内忧外患不止,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国际地位日益衰落。近代以来的短短100年间,中国共经历了12次较大的战争和革命,其中6次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对外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之战、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6次是国内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以及上述战争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非常缓慢,水平很低。

  纵向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为66.1元。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从1840年到1949年,GDP年均增长不到1%。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占70%,工业总产值比重占30%,而重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7.9%[3]。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

  横向看,1820-1950年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世界GDP增加为7.68倍,世界人均GDP增加为3.17倍。美国人均GDP增加到7.61倍,西欧人均GDP增加到3.73倍,日本人均GDP增加到2.88倍。而在中国,人均GDP还下降了,从1820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降低到1950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中国在全球GDP中所占比例从1/3,降到了1/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当时制定的总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府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政策,统一了货币和财政收支,消除了长达13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同时增大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并理顺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经过一系列改革和恢复经济的政策措施,很快恢复了被战争所破坏的生产,增加了就业机会,维护了社会稳定。在农村,政府则实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一制度变迁使得中国农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占有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城市,则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并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基本政策,对个体和私营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将之纳入到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中。到1952年,中国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战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全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绝大部分超过建国前的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自1840年以来的第一次明显提高。

  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中国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1950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特别是中国东北工业基地不受威胁,中国政府派出了志愿军入朝参战。直到19537月在朝鲜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战争整整持续了三年。中国一方面要恢复生产,另一方面还要保障战争的供给。中国人民经受住了这个考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估计,战争费用高达100亿美元[5]。不仅如此,冷战格局和朝鲜战争还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早在建国之初,为了给发展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曾经试图改变与西方各大国的关系。然而,由于美国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敌视和朝鲜战争爆发,使得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与此同时,苏联则表示出对中国的友好,不仅率先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承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与资金和技术援助。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在外交上遂选择“一边倒”政策,即站到了以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一方。

  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仅使得中国在国际上有了同盟和伙伴,而且在经济发展上也获得了援助,并有了学习榜样。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曾在30年代取得过巨大成功,为苏联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战后的经济恢复中也是成就显著,大大提高了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在世界面前赢得了尊严。中国从上到下都渴望着这种快速工业化和国际尊严,希望在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加快经济发展,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中国人拥有这种梦想由来有自。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大国。在工业化之前,中国的文化、经济曾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根据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森·麦迪森的统计,中国在公元1000年的时候,也就是宋朝的时候,其GDP占世界的比重是22.7%,在公元1500年的时候,所占比重是世界的四分之一,即便到了1820年,也就是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前夕,中国GDP仍占世界总量的32.9%[6]。中国之所以能具有这么辉煌的历史,是于中国的文化、制度、技术等方面上的优势分不开的。中国创造了大一统体制下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保证了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中国的造、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和技术,曾经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