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制度史
试论1949年以来农业剩余及其分配制度的变化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武力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 2004-08-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几点历史启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农业来说,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两个阶段)、1978年以后的家庭经营。但是就分配制度来说,却主要是如何解决国家、集体(或者说社区)与农民对农业剩余的分配问题,由此导致的政策和制度演变,不仅对农业本身,也对整个工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回顾农业发展和分配制度演变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历史经验值得注意。

  第一,近代以来,在众多民族国家的工业化初期,无不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在英国有“圈地运动”,美国有南方种植园对奴隶的残酷剥削,苏联有余粮征集制。农业剩余流入工业部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个是在私有化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通过地主和资本家的汲取;另一个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国家统制经济)进行的,主要通过政府强制手段直接或间接汲取。中国在1949年以后属于后一种类型。从中国的经历看,“倒定额提取制”无异“竭泽而渔”是最不可取的,表面看,它的确最大限度地提取了农业剩余,但是它为了保证这种提取,必然导致国家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对农民的严厉控制(因为农民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抵制),从而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正确的决策,导致了农业经济活动的低效益,结果导致尽管农民消费被压得很低,国家提取农业剩余的总量也并没有增加或增加很慢,这又导致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干预,于是恶性循环,直至不能继续。历史上农业由奴隶制向农奴制、佃农制的转变,已经说明“倒定额提取制”是最没有效率的(劳动力自由流动条件下的雇佣制则不同)。

  第二,农业与其他产业比,从来就是一个弱势产业,即使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利润也低于工商业,流传着“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在工业化社会更是如此,因此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中国由于农业人口太多,劳动力严重过剩,农业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如果计算劳动成本(包括闲置部分),农业的边际效益已经成为负值,这自然导致农业资源的持续不断的大量流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与资源转移同向的,即在劳动力转移出农业的同时,农业中的资本和土地也在大量转移出去。问题在于,这种转移并没有改善农业人均资源比例和提高效益。因为:一是流出的劳动力在质量上是优秀的;二是流出总量上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多数是暂时的(打工仔和打工妹),青春期过后还会回到农业中就业和养老;三是同时资本和土地也在大量流出。因此,在今天,当我们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发展目标,将扩大就业和有效需求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国家对农业采取适当的补贴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对整个经济发展有好处的。

  第三,目前党和政府三令五申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实行了“费改税”试点,应该说是为了规范和减轻基层政府对农业剩余(包括农民其他收入)的提取,但是如果不将教育、治安等公共产品的费用由中央财政统筹,并彻底转变农村基层政府的职能,很难避免所谓的“黄宗羲定律”的重演,仍然会出现“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是个无底洞”。而最受其害的首先是农业,因为农业生产资料是集体的,农业的收入是容易估算的,农业生产的地点也是不可以转移的。

  总之,1949年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和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很难从国外获取大量资源和市场,不得不将积累工业化资金的目光放在国内,而作为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农业自然就成为中国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时过境迁,到今天,工业化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我国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自我积累能力,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2002年仅为14·5%,根据许多国家的经验,已经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更何况城乡之间的收入呈现出差距过大;二是1978年以来我国已经通过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源和市场。上述内外两个条件的根本性变化,使得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使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是完全必要的。时过境迁,到今天,工业化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我国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自我积累能力,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2002年仅为14·5%。[16]根据许多国家的经验,已经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更何况城乡之间的收入呈现出差距过大;二是1978年以来我国已经通过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源和市场。上述内外两个条件的根本性变化,使得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是完全必要的。

  ※   ※※※※※※※※※※※※※※※※※※※

  主要参考文献:

  1、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委会:《中国农民负担史》,中国财经出版社,1991。

  3、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4、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胡书东:《中国农民负担有多重——农民负担数量及减负办法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7、宋洪远等:《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陶然等:《农民负担、政府管制与财政体制改革》,《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9、吕新雨:《“民工潮”的问题意识》,《读书》2003年第10期。

  10、温铁军:《“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读书》2001年第1期。

  11、陆静超:《论农业剩余转移理论的应用价值》,《行政论坛》2002年第9期。

  --------------------------------------------------------------------------------

  [1]陆静超:《论农业剩余转移理论的应用价值》,《行政论坛》2002年第9期。

  [2]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编:《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1992)》,第169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3]转引自张新民主编:《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农民篇)》,第133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4]转引自张新民主编:《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农民篇)》,第133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5]《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第119页,中国财经出版社,1994。

  [6]《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第173页,中国财经出版社,1994。

  [7]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编:《经济问题研究资料(1981)》,第3-4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

  [8]辛石:《农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全国农业史志暨农业结构调整研讨会简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9]转引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21世纪》1992年10月号。

  [10]《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第704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11]姚锦:《姚依林百夕谈》,第155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

  [12]《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第88页,当代中国出版社。

  [13]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全国农业统计资料》,1980年3月。

  [14]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全国农业统计资料》,1980年3月。

  [15]转引自胡书东:《中国农民负担有多重——农民负担数量及减负办法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1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