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运行史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形成历程与重大发展
发布时间: 2012-01-09    作者:冷兆松    来源:发表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9期 2012-01-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创造性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成果,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中共十七大强调,实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的基本共识。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形成历程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1994年11月,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我们通常讲的经济增长,既包括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也包括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课题”。[1]

  江泽民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增长的新理念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思想,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主要内涵、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江泽民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两个转到”——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涵体现在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以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方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有:第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第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第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着力点。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确立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并坚持探索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课题和战略任务。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共进行44次集体学习,其中15次以经济建设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为重点。

  2006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第一次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3]。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动,而是中央关于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获得了这样重大的理念突破之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呼之欲出。

  2007年9月,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中国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将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4]

  10月,中共十七大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立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5]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随后,胡锦涛对十七大所作出的这项重大战略决策解读说:“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6]

  这140字的经典论述包括两个方面重要的战略要点:第一,通过“两破两立”,引导人们创新发展理念、目的、战略和途径。(1)正式宣布终止使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代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概念;(2)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破除快字优先的“又快又好”的发展理念,不再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置于战略优先地位;代之以坚持好字优先的“又好又快”的新发展理念,要求在“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置于战略优先地位。第二,说明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联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简而言之,2007年9月,胡锦涛第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10月,十七大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为国家战略,标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正式形成和确立。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飞跃

  一些人认为,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放弃或否定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这种理解是不确切的。二者之间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而且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走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也强调质量效益问题,但是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属于追求经济的数量和规模快速扩大为主要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多次提出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始终未能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不但成效不大而且难以摆脱长期困扰我们的经济在大起大落中“折腾”的怪圈。

  1994年,江泽民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等新内涵赋予“经济增长”的概念之中,摒弃了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及其理念,并要求以这种新的经济增长理念作为评价和考核各部门各地区以及各企业经济工作和经营好坏的首要标准,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任务,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涵、实现途径等作出了规定和部署,取得了一定成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思想摒弃了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及其理念,是关于经济发展思想的巨大的历史性进步,无论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数十年的发展史上,都是第一次,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认识飞跃和战略优化。

  在近现代数百年的经济学论著中,曾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当作内涵相同的概念来使用。但是,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以来,人们发现,很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伴随结果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贫富差距、社会矛盾激化等层出不穷的社会经济政治和资源环境问题。在对这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反思中,出现了发展经济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新流派,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作为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虽然不同流派对概念的界定略有不同,但是大家都同意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作为两个概念区别使用。

  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理念,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文明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新理念赋予“经济发展”概念之中,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质的“经济发展”概念。以此为基础,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完成了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飞跃,从认识上完成了由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现代的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飞跃。

  总之,从1994至2007年10多年的探索、酝酿和形成的历史进程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形成和确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又快又好为理念追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又好又快的新理念为导向、以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念和战略为标志的理论成熟和战略定型阶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