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线建设中已有引进技术的扩散
为在三线地区尽快建立起技术先进、体系完备的战略后方基地,国家安排了大量的新建、扩建项目,并规定由技术上较为领先的一、二线企业、事业单位搬迁至三线或由技术能力较高的老企业、事业单位帮助建设。当时的口号是“好人好马上三线”。支援三线建设的许多单位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等国援建,或引进、采用了这些国家的技术资料、设备,或曾由引进企业、单位支援而建立,它们通过向三线地区提供人力资源、设备、技术资料、技术指导,将引进技术移植到三线地区的新建企业和研究机构(见下页表2),于是,已有的引进技术在三线建设中从东部向腹地和西部扩散,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1.引进技术向三线重点企业的扩散
国家强调三线建设“一定要采用新技术”,重点企业尤其要如此,而当时许多引进基础上的“创新”成果就是为三线地区新建的重点企业研制的,如:建设在四川和山西的“九套设备”,四川攀枝花钢铁企业的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材料等。甚至这些工厂建设本身就是曾经引进的厂矿设计技术基础上的创新。这些技术“创新”成果产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将引进技术进一步消化、扩散的过程。下面就以援建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为例,说明曾经引进的技术如何被进一步消化以及消化了的引进技术如何扩散到三线,经济效果又如何。
支援三线的企业
|
所对应的三线企业
|
技术扩散的途径
|
第一汽车制造厂(苏联援建)
南京汽车制造厂(吸收了苏联技术)
沈阳第一机床厂(苏联援建)
第一重型机器制造厂(苏联援建)
太原重机厂(苏联援建)
|
第二汽车制造厂
|
包建、设计产品
|
第一汽车制造厂、南京汽车厂、北京汽车厂
(吸收了苏联技术)
|
四川汽车制造厂
|
包建、设计产品
|
北京汽车厂、南京汽车厂
|
陕西汽车制造厂
|
包建、设计产品
|
富拉尔机重机厂(苏联援建)
太原重机厂(苏联援建)
洛阳矿山机器厂(苏联援建)
哈尔滨电机厂(苏联援建)
鞍山钢铁厂(苏联援建)
抚顺钢铁厂(苏联援建)
|
西南铝加工厂
太原钢铁厂
成都钢管厂
洛阳铜加工厂
|
研制“九大成套设备”
|
第一重机厂(苏联援建)、鞍山钢铁公司
|
攀枝花钢铁公司
|
包建
|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苏联援建)
哈尔滨轴承厂(苏联援建)
|
关中工具厂
青海量具刃具厂
虹山机械厂
|
包建
包建
抽调人员
|
宏明无线电器材厂(苏联援建)
锦江电机厂(苏联援建)
新兴仪器厂(苏联援建)
|
|
在贵州、山西包建了11个工厂,
在四川包建了l0个企业
|
北京维尼纶厂(引进日本维尼纶生产技术)
|
|
为福建、江西等腹地维尼纶厂提
供定型设计
|
资料来源:根据《当代中国》系列丛书;沈鸿:《沈鸿论机械科技》,机械工业出版社l986年版,第35~41页;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l53~158页;本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汽车工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l996年版;《当代中国的计划工作》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事辑要》,红旗出版社l987年版,第244页等资料编制。
(1)在建设中消化、扩散曾引进的汽车技术
1965年二汽被列为第三个五年计划和三线建设重点项目。二汽的工厂建设和产品开发同时进行。在工厂建设上,借鉴当年苏联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的经验,采用“包建”的方法建厂。全国29个工厂承担了对口包建,一汽是主力,它充分利用其消化吸收了的苏联技术和经验,包建了二汽l2个主要专业厂和辅助车间。其他曾引进了技术的工厂也在二汽包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苏联援建的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重型机器制造厂等厂家为二汽制造了机器设备,南京汽车厂、北京汽车厂等这些曾吸收了苏联技术的厂家参与了工厂设计。各包建厂为二汽输送技术工人、技术和管理干部,其中一汽贡献最大,到l970年,为二汽成套输送了各类专业人员4200多人,并培训了大批特殊工种工人。这些人构成二汽技术力量的基础。这样,随着包建和人才的引入,曾引进的工厂设计技术由一汽等企业扩散到二汽。这个扩散不是简单的照搬,因为二汽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聚宝”的办法,即把国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技术成果以及部分国外新技术,经过试验后移植到二汽建设中。另外,二汽还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更先进、更可靠的关键设备和生产线,如l2000吨锻压自动线。
在产品开发上,自1965年开始,先参照美国两款载货汽车做样车、吸收一汽开发的5吨载货车(该车是解放牌汽车的换型产品)的设计和一部分l965年设计的二汽2吨越野车的成果,由抽调的一汽部分领导和设计人员与长春汽车研究所人员共同进行设计,南京汽车制造厂负责试制。二汽的设计技术力量在建厂过程中不断壮大。从1971年开始,产品设计转由二汽独立承担。到1978年止,二汽领导和产品开发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开发出三个基本车型,并实现了批量生产。
技术扩散应该是“对理解和开发所引进技术的能力的一种转移”。第二汽车制造厂能够在一汽等企业和单位转移来的技术基础上独立继续完成新产品设计和试制,表明引进的汽车制造技术扩散到了二汽。二汽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大体相当于国际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部分可达70年代的水平,超过了一汽曾经引进的苏联技术,这意味着引进技术向二汽的扩散是一个高于原有技术水平的扩散。
(2)消化、扩散引进技术的经济效果不佳
然而,即使作为国家重点企业,引进技术向二汽扩散的经济效益也并不高。从战备需要出发,为赶进度和工期,三线建设普遍实行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边生产的违规建设方法,二汽也不例外。不少设备未经调试,其中1300多台设备带病进山,为整修设备和工艺又拖延了工期。在建设期间,二汽还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因此,二汽虽然在较高水平上引入了一汽等单位的技术,但其建设速度和质量都与一汽不能相比。一汽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建成,并同步实现了解放牌汽车的批量生产。二汽的建设和产品开发长达十余年,原计划1970年建成后年产汽车5万辆,1972年达到10万辆,但直到1980年,5吨载货汽车才接近3万辆。这些情况在其他重点项目引进技术的扩散中也同样存在,如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l965年动工,l0年后才完成第一期工程。
2.引进技术向一般三线企业低水平扩散
由于“三线”建设规模浩大,总的进度要求过急,所以一般企业主要利用老厂原有条件,进行翻版、复制,因而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提高;由于片面强调三线工厂布点要“靠山、分散、隐蔽”,为此一些改造的引进技术存在诸多问题。如武锅厂和东方锅炉厂,l970年在部分参考捷克的技术资料基础上,分别设计220t/h进洞型卧式高压燃油锅炉,哈锅厂于原来l971年制成410t/h进洞型低炉膛高压燃油锅炉。这些“进洞”锅炉在设计和制造中虽费了很大周折,但设备的运行性能很差。因为战线过长,备品配件不足,许多企业迟迟不能投产,引进来的技术不能形成生产能力。此外,二汽建设中遇到的干扰和影响技术扩散效果的因素在一般企业也普遍存在。衡量技术扩散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企业通过吸收扩散过来的技术是否提高了经济效益,在三线建设总体经济效益不好的情况下,引进技术在三线地区的扩散总体上是低水平的。
四、结语
总之,在“文化大革命”的工业建设中,在技术创新体系混乱、生产任务繁重、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一度停止从而中断了新技术的引进的情况下,中国虽然依靠自我摸索,通过国家重点攻关,使一些技术在1950年代为主的陈旧的引进技术基础上有所改进、提高,但这些改进、提高很多是相对于以往技术水平而言的,而且是局部的、个别的,没有得到更大的推广,在量大面广的层面上技术创新趋于停滞,因此,整个技术水平与世界相比差距更加扩大了。1970年代前期,当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的高速发展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吃穿用问题十分严重、能源原材料供应异常紧张的局面形成时,中国落后的技术设备已经难以对提高生产能力、走出经济困境起到更大的作用,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引进变得刻不容缓。
收稿日期2009-10-15
作者林柏,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