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契机,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宏观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各国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再是通货膨胀,而是经济衰退带来的通货紧缩。从1998年到2002年,中国政府用5年的时问治理通货紧缩,成效显著。
中国通货紧缩的具体原因,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更为复杂,既有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不足,出口需求骤减的原因,也有过去盲目投资带来的供给过剩和供给刚性等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讲,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软着陆”政策的惯性作用。1997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通货膨胀率趋向于零,但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有滞后效应,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物价下降不可能一下子停下来。1997年lO月初,在中国社科院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召开的秋季座谈会上,我提出现在有轻度通货紧缩的危险,建议为防止经济回落的惯性可能带来的后续经济持续下滑,需要适时适度地做一些必要的松动微调。二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临近一些国家、地区的出口大幅度减少,同时这些国家、地区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也大幅下降。这时候有人提出,适度从紧的政策推行时间长了一些,力度也未能适时递减。这个观点有道理,但这是事后诸葛亮。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到我们有一个过程。中央不是神仙,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有一些人借此说根本就不该搞适度从紧的政策,早就应该宽松。那就没有道理了。如果按照他们的思路搞,我们的经济会更糟糕。
当然,治理通货紧缩,单靠宏观调控是不够的,因为无论如何都要受到体制的限制。中央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抓紧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这对于为促进需求和改善供给而扫除制度障碍,建立必要的体制环境至关重要。
2000年初,《人民日报》的同志又来找我,说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意见,让我写一篇文章,总结一下这几年治理通货紧缩的经验。我又和刘树成合作,写了《略论通货紧缩趋势》一文,发表在2000年2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上。这篇文章讲了通货紧缩的特点、成因和治理对策。我们在文章中还提出,从前几年成功治理通货膨胀到近两年积极地抑制通货紧缩,说明党中央驾驭经济全局的能力更加成熟,宏观调控的经验更加丰富了。
积极的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于很快增加需求,迅速遏制投资下滑的势头,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也有它比较消极的方面,比如相对而言投资效益不一定高、政府所发的国债最终要通过税收来偿还。因此,从2000年起,经济学界就有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淡出的呼声。
2003年,中国尽管遭受了SARS的袭击,但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GDP增长率达到9.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上升到1.2%,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4年2月、5月,我两次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专家座谈会上发言.提出当前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相当,物价总水平在正常区间移动,宏观调控应采取中性的政策,实行有保有压、有紧有松、松紧适度、上下微调的方针,来维护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从2003年到2007年,在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GDP增长率2003年9.1%,2004年10.1%,2005年10.4%,2006年II.I%,2007年13%,总体上比较好,到后期高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3年1.2%.2004年3.9%,2005年1.8%,2006年1.5%.2007年4.8%,还是比较平稳的。这5年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乃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最好的一段时间。
2007年底2008年初,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2007年(DP增长率达到l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4.8%,而且继续上涨,2008年4月达到8.7%,经济呈现明显的过热。200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货币政策要从紧,并提出“双防”,即防止经济过热、防IE明显的通货膨胀,这和以前所讲的“双防”含义不一样了。2008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再次提出要“双防”。
我没有想到,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形势变化很快。不是我设想的两三年,而是只经过八九个月,2008年GDP增长速度就从上年的13%突降到了9%,下滑了4%,2009年第一季度进一步降到6.1%,这是现在看到的最低谷。消费价格指数也很快从2008年2月的8.7%降到2009年1月的l%。
2009年2月7日,中国宏观经济协会再次召开会长顾问会,讨论经济形势问题。我在会上讲,现在经济形势往下走虽然急了一点,但是符合我国宏观调控的大方向。我们的大方向,就是要把超过资源、环境和民生所能承载能力的过高增长速度逐渐降到潜在增长速度以内,把明显的通货膨胀降到正常的物价波动区间.、这个方向足对的,2009年这么下来也不错。从中长期来看,今后怎么办?我提出,经济走势不宜采取V形或者U形。V形和U形有一定差别,V形是从底部一下子上去了,U形是慢慢上去。但是这两种走势,都是希望重新迅速起飞,最后又要走到CDP增长率超过两位数,经济明显过热的老路上去。我主张经济应取L形走势,但2009年第一季度我们的GDP增长率已经降到了6.1%,偏低了一点,因此L形的底部横线要上翘一段,曲折转平,回到我们潜在的经济增长率8%-9%上下波动的正常区间。从现在的形势看,2009年经济增长率保八是很有希望的。
由于经济回稳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减弱,因此2009年中央领导多次讲话,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但是因为货币投放量过大,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出现,需要密切注意。当然现在物价还不高,但我们要看到,物价的走势往往是相对滞后的。
我国这次经济波动,看来2009年第一季度已经见底,第二季度开始回升。宏观经济形势面临新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先行一着,相应调整。最近( 2009年1()月)《人民日报》记者来采访,我本着上述精神,谈了以下三点看法:
(2)目前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仍略低于潜在增长率,为维持复苏振兴势头,仍需继续一段适度宽松的宏观政策。一旦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就要考虑实现宏观政策由宽松向中性稳健的转变。到2009年底2010年上半年实际经济增长率肯定可以达到8%以上,进入潜在增长率的区间,时间大约在经济工作会议至2010年春季两会前后,此期间宣布宏观调控逐步由适度宽松向中性稳健过渡是适宜的。考虑到物价变动与货币信贷变动之间大约有半年多的时滞,在冬春之交开始政策调整,将有助于抑制2010年后期(第四季度)物价继续向比较深度通胀发展的后果。
(责任编辑汪文庆文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