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已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开始缓慢、曲折的复苏。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美国经济开始止跌,美联储认为金融系统的紧张局面已经缓解。欧元区和英国经济下降幅度也在缩小。在发展中国家,拉美经济总量已进人复苏阶段,印度则一直保持好的发展势头。总体而言,世界经济正在朝好的方面发展。
“后经济危机时代”有片面性
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环境下,中国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但是,现在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世界经济前景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扩大内需在短期内受到多方面制约,一些行业、企业经营依然困难,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些刺激政策的效应会逐步递减,一些着眼长远的政策取得成效还需要一段时间。为此,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各类企业都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增长模式的转变和转型,特别是在能源方面,必须以节约型、清洁型能源为主,大量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此外,应对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壁垒)日渐增强的压力,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调整和“低碳标准”的提出,都给我们“外贸型”和“加工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带来了新挑战、新危机。
把当前这个历史时期称为“后经济危机时代”,容易忽略“环境危机”问题,应把二者统一起来,统称为“后危机时代”为好。而目前应对这一双重危机的挑战,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响应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更重要的是要认清发达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背后所代表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认清这些经济模式的目标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转变,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克服当下面临的这一“双重危机与挑战”,唯有积极发展先进生产力,深入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企业发展模式变革与转型是“后危机时代”与“后京都时代”的必然选择。
构建和谐生产力
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看,要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必然要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和谐。具体到一个企业,不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推进变革与转型,也很难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应当具备“快、高、强、好”四项基本诉求。所谓“快”,就是生产力发展速度要快。所谓“高”,就是生产力发展效率要高。所谓“强”,指的是生产力发展持续性要强,即要求力保社会、环境、资源三者间的持续平衡。所谓“好”,指的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社会效果要好,即生产力发展应遵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兼顾,社会各阶层总体受益原则。
目前,对于和谐生产力的内涵形成的共识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一定社会需求下,生产力各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各要素之间形成合理的结构配置。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是生产力各要素是不是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而言,主要是指在生产的目的与结果之间取得一致或平衡。
和谐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由于生产的社会性特征,人们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总是结成一定的利益联系和关系。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所以构成某种联系和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合作是最佳的利己策略),目的是希望通过联系增加生产的边际利益,就是人们的协作与合作可以增进人们的经济利益。
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生产力是当前全社会推进变革与转型的关键,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最新诉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