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体制改革史
从中国金融体制变革路径看渐进式改革的正确选择
发布时间: 2010-09-17    作者:钟瑛    来源:国史网 2010-09-17
  字体:(     ) 关闭窗口

  因此,未来的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要进一步向市场化迈进;二是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有了前一阶段改革发展的基础,今后金融改革的步伐应当要快一些,但是仍然应该坚持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把握市场化和宏观调控、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进,尽可能防止金融体制转轨中国内金融市场出现无序竞争、秩序混乱和再度通货膨胀。经济建设规模、发展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并力争经济结构合理,是保证货币金融稳定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近60年来,金融运行中出现了多次波折,与金融工作自身存在许多缺点错误有一定的关系,但其基本的主导的原因都是由于各级政府急于求成,追求超高速发展经济,不顾国家财力、物力的许可,不顾货币、信用、银行的客观规律,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或者片面发展重工业、加工业造成经济结构失调而产生的。究其深层次原因,有其认识根源和体制根源。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人们迫切要求较快地发展经济,因而经常产生急于求成、盲目求快的思想,这是认识根源;中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进行直接调控,因而往往夸大主观能动作用,夸大计划管理的优越性,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体制根源。

  当前中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阶段,建立这一体制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如若违反客观规律,盲目追求超高速投资、超高速发展,而使国民经济结构失调,产生“泡沫经济”,导致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以至产生经济、金融危机。这种情况,已在拉美、欧美以及亚洲国家中多次出现。应尽可能防止对外金融开放步子迈得过大,超过国家可控能力和承受能力,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更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与借鉴。中国金融业只有把改革和开放相结合,以深化金融改革推进对外开放,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要求,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并不断发展壮大。为此,中国金融业尤其需要在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有进一步的实质性的突破。必须从全局、整体出发,通盘考虑、谨慎行事,积极探索更为有力的系统性举措,达到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稳健运行、迅速提升金融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目的。总而言之,未来的中国金融改革仍然必须坚持渐进的思路。

  [作者简介] 钟瑛,女,白族,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北京市政协委员,管理学博士、博士后,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副研究员。

  [文章发表] 载《巨龙的苏醒: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港澳回归与东亚发展新范式——第十二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国际会议论文集》,澳门大学200911月出版;载《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刊》2008年第4期。

    1. 渐进式改革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变革路径
    2. 党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经验及支撑性制度建设
    3. 中国发展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4. 中国城市医疗卫生体制的演变逻辑
    5. 内外冲突凸显期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2002~2012)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