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待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具体政策方面,2005年6月国务院下达《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许多重要领域和垄断行业做出了明确规定,到2007年底,已经出台了配套文件35个,其中国防科工委发布的《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尤为引人注目。2006年国务院法制办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限期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定工作的通知》,到2007年10月底,全国共清理出6000多件与“非公经济36条”精神不符的各类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各地在贯彻落实“非公经济36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31省市自治区累计出台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性文件210余件。随着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非公有制经济在平等准入、公平待遇方面的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说明:(1)1988年经过修宪,私营经济才正式合法,因此1989年私营经济才正式列入国家统计。(2)2007年的数字是第三季度数字。
六、发展方式转变下的私营经济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重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私营经济,至今不过20多年的历史。但是其发展速度之快、发展势头之猛,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私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工商总局数据,2006年全国私营企业数量达到498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58%;其注册资本76029亿元,占全国资本的22·9%。到2007年,全部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全国GDP的一半以上,占全国GDP增量的三分之二。从就业方面看,2007年第三季度私营企业的从业人数达到7058·6万人,占2007年全国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的15·5%。再从税收方面看,2007年前三季度私营企业纳税总额为4771·5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36·5%,高于全国税收增长率5·1个百分点;占同期全国企业税收总额的9·64%,比2006年提高0·36个百分点。[10]
私营经济尽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而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当时的收入水平很低,为了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党和政府实际上采取了所谓的低价工业化政策,即通过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尽量压低资源和劳动力的价格,降低环境保护门槛,以促进GDP的增长。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2007年的GDP是1978年的68·5倍),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已经遭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这种依靠投资拉动、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外延型经济增长很难再持续发展下去。为此从中共十六大到十七大的五年间,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标志,整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劳动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开始逐步转移到提高资源价格、加大环保力度、鼓励创新、提高工人待遇方面来,这对于以小型为主、劳动密集型为主、节能减排技术不高、劳动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的私营企业来说,无疑最先遇到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例如2007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许多私营企业叫苦不迭。因为按照新法规定,(1)员工离职基本上是“零成本”,企业无能为力;(2)企业必须无条件地为劳动者交纳社会保险,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3)企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需要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4)拖延支付工资或加班费,劳动部门责令支付后逾期不支付的,也要加倍赔偿。而这些方面,恰恰是过去私营企业做得比较差的地方,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征缴率低是中小型私营企业普遍的现象。例如据全国总工会调查,私营企业保险缴费比例就不到国有及控股企业的一半。这些新的保护劳动者的新规定,虽然对于稳定劳动关系、缓解劳资矛盾、保障企业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却会立即增加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成本。
从国际环境来看,形势也不容乐观。尽管这些年来私营经济在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据2007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全国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到3476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42·7%,高于全国增长率19·2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6%;其中出口总额为2475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45%,高于全国增长率19·3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0·3%。但是由于中国的经济落后和私营企业起步晚,一方面中国私营企业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消耗资源型的加工和制造品,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利润很低;另一方面,国内资源不足、环境严峻、劳动力成本上升增加了这些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些都使得外向型私营企业的利润空间很小、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弱。因此国际经济的风吹草动,诸如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石油涨价、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都可能会导致部分私营外贸企业的灭顶之灾。2007年以来广东、浙江许多外贸生产企业关闭或转产即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腾飞时期,改革也正不断深入,私营经济正方兴未艾。虽然由于受到资源和环境的挤压而不得不实行发展方式的转变,或者说提前进入产业结构升级阶段,但是这种经济成长中如蚕蜕皮的“蜕变”,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主动迎接挑战、减少转型的成本、缩短转型的时间。
--------------------------------------------------------------------------------
[1]“囤”是指囤积商品,“金”是指金融投机。
[2]《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32、1335页;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年来公私合营工业及私营工业生产情况基本统计资料》,1956年8月。
[3] 国家统计局:一九五五年上半年私营工业生产情况报告,1955年8月27日。
[4] 李定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268页。
[5]李青等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2页。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167页。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0页。
[9]资料来源:1981-2002年的数字来源于黄孟复主编《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2005-2007部分年数字来源于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第173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部分数字来源于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2007年度)》,2008年1月。
[10]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2007年度)》,2008年1月;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