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体制改革史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锺瑛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 2005-07-14
  字体:(     ) 关闭窗口

  4.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加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为增加外汇储备,除实行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等政策外,还开展了严厉打击走私和骗汇、逃汇、套汇的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商业银行开展对小企业的贷款。

  总体上看,扩张的货币政策从1998年第二季度后才逐渐到位,但增加货币供给的渠道仍不大畅通。这是由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占其资金来源总量的比重下降,它们已很少依靠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因此中央银行难以利用再贷款扩大货币供给;由于出口下降,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减少;由于各商业银行资金充裕,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投放资金也遇到了困难。此外,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也有困难。这是由于企业和居民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和实际利率仍高,降低利率并未使贷款有明显增加,而存款却继续快速增长;由于中央银行加强了对风险的防范,各商业银行对贷款也更加谨慎;为防范流动性风险,各商业银行提高了备付金率,从而又降低了货币派生能力。

  (三)增加出口、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

  亚洲金融风暴以及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对中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1998年中国出口仅增加0.5%。而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已超过20%(1995年为21.7%),1997年净出口在GDP中的比重达3.6%。说明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有不小的作用。为了增加出口,政府加强了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力度,1998年扩大了实行出口退税的商品种类,提高了退税率,中国的增值税为17%,出口退税率还低于此。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企业亏损和倒闭增加,国有企业加快改革,都使得失业人数大量增加。199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而实际失业人数远大于此数。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和公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政府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行了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1998年有600多万下岗职工重新就业。

  在供给方面,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和措施。采取了一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等。一些城市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有些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贷款部门。此外,对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产业如纺织、煤炭、钢铁等进行调整,压缩其生产能力。

  总而言之,从1998年开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紧缩转向扩张。1998-2002年,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实行扩大内需方针和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到2002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并配套相应增加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农业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公共设施、城乡电网改造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由此带动经济景气回升。同时采取鼓励民间投资和增加公务员工资、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等启动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以及提高出口退税率等鼓励出口的措施。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随后世界经济低迷的不利条件下,1998-2002年我国经济仍保持了年均7.8%的较快增长,在国际被誉为“一枝独秀”。这和宏观调控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是分不开的。但经济情况尚未根本性好转,通货紧缩仍在继续,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靠增加投资来拉动经济。故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应与预期结果至今仍有不小的差距。

  三、2003年下半年至今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双稳健”

  进入2003年,中国继续实施自1998年10月开始的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旋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然而,2003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粮食问题。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的问题逐步凸显。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由1998年的17亿多亩下降到2003年的不足15亿亩,为建国以来最低水平;粮食产量连续下降,由10246亿斤下降到8614亿斤,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度减少,由824斤下降到668.6斤,是22年来最低水平。二是投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万亿,增长26.7%,在建总规模约16万亿元,相当于近3年的工作量。2004年第一季度又增长43%,增幅之高是多年以来所没有的。部分行业投资增势强劲,结构矛盾突出。2003年钢铁、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和121.9%,2004年第一季度又分别增长了107.2%和101.4%。2004年初,钢材已形成的生产能力3.1亿吨,在建规模1.5亿吨,拟建的还有5000万吨。按此,全部建成投产,总规模将达到5.1亿吨,大大超过市场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结构并没有改善。不仅已经关闭的小钢厂恢复生产,而且又新上了一批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项目。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情况与钢铁行业类似。

  历史经验多次证明,投资膨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痼疾。由于投资增长过猛,使得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一是投资膨胀助长了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信贷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更快增长,两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二是投资膨胀加剧煤电油运的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更紧;三是投资膨胀、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必然拉动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加大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如不采取措施,早晚会传导到最终产品。如果任凭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发展下去,最终势必会造成经济大起大落。从2003年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伊始,就碰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形势,既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来治理;又不同于前几年经济偏冷和经济紧缩趋势,需要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治理。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一些部门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针对国内出现了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物价上涨压力增大等问题,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起大落,2003年下半年至今中国政府再次采取了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此次加强宏观调控,有以下几个特点:(1)预见性强,措施及时。早在2003年6-9月,国家就从规范房地产发展、土地管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相继采取了措施。2004年4月,根据第一季度部分行业投资继续膨胀的问题,国家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新的调控措施: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较大幅度地调高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房地产4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暂停耕地转为非农用地的审批;对一些行业和方面的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公布对“铁本事件”的严肃查处等等。这些措施在时间上比较集中,包括采取行政手段,形成组合的措施,力度明显加大。至今已经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得到了抑制。(2)有紧有宽,措施灵活。密切跟踪经济形势,采取渐进的方式,在保护投资和经济增长中正常的合理部分的同时,逐步解决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等问题。同时采取减免农业税、增加对农民的补贴等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明显回升。(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使得这一轮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更为明确,同时,贯彻宏观调控措施成为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两方面互相促进。2003年以来的实践表明,此次加强宏观调控在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抑制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的同时,不仅没有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而且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方面,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缓解;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良好发展势头。

  2003年下半年以来,对中央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一直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中央政府限制投资过度扩张的宏观调控,维护宏观经济大环境的稳定,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各地方、各行业的发展和利益,然而从目前看,同某个局部利益存在矛盾和冲突也是很自然的。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外部性,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总量的调控,一般都是中央银行和中央政府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事先当然要掌握大量信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做出准确判断。但不可能等到各方面认识一致了,才去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

 

  [ 参引文献 ]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大决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出版。

  2.《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3.薄一波:《关于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出版。

  4.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5.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6.阿·奥斯特洛夫斯基:《中国经济奇迹的秘密》,载《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10期。

  7.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上海远东出版社,1991年出版。

  8.谢伏瞻:《中国经济专家新思想年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出版。

  9.刘树成:《繁荣与稳定——中国经济波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

  10.李建伟:《当代中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载《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11.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12.袁志刚:《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经济学分析》,载《复旦学报》1998年第4期。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P912。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