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届十中全会政策向“左”急转
1961年3月15~23日,毛泽东在广州召开工作会议,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六十条》),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自宣讲《六十条》。为此,四五月间,杨尚昆也去徐水蹲点。有一次我去徐水给杨尚昆送文件,有机会旁听了他们的一次小组汇报会,觉得基层干部的发言比较务实了。后来,杨尚昆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了这样—段话“人民公社这面红旗,在农民看来不是红旗而是黑旗,如果真正把错误改过来,可以恢 复红旗,真正成为红旗!”
七千人大会以后,中央进一步狠抓经济调整工作,并成立了以杨尚昆为组长的中央精简小组,决定精减城市人口2000万,压缩城镇主、副食供应,让农民休养生息。在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尖锐地指出:“一般来讲,目前的政治形势是好的。这就是说,党是团结的,人民是团结的。但是,经济是基础,经济形势不好,政治形势就那么好呀?”由于下了决心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我国的经济形势迅速好转。但是,在7月的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风云突变,由主要抓经济调整一下子又变为主要抓阶级斗争。事情是由康生引起的,他无中生有地指责李建彤的历史小说《刘志丹》(尚未公开出版)是为高岗翻案。毛泽东听信了康生的一面之词,联系前不久彭德怀的《八万言书》和邓子恢主张在农村试行包产到户,以及刘少奇在5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批“翻案风”、“单干风”和“黑暗风”。随后,决定召开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党的政策又一次向“左”急转。幸好,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接受了刘少奇“不要因强调阶级斗争放松了经济工作,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意见,继续贯彻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特别是精减城市人口2000万的任务按时完成,形势迅速好转。
在精减城市人口2000万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家决定给部分职工增长工资,调整面为40%。执行结果是职工年平均工资从1962年的592元调到641元,人均年增加49元,增长8.3%。工资增加虽然不多,但这标志国家走出了三年困难时期的阴影。
进人1963年,市场上商品开始丰富起来,不收粮票的高价饭馆、高价糕点 悄然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