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评估“大跃进”
三个月后,1959年2月邓小平、李富春、杨尚昆去上海考察工作并欢度春节。20日,邓小平、李富春去上海文化广场出席中共上海市委工业会议开幕式并讲话。
邓小平就如何估计1958年取得的成绩问题指出,去年工农业全面大跃进,粮食增产都没有问题。按照公社报告粮食总产9000多亿斤,核实后也有8000多亿斤,比1957年翻一番是可靠的。公布7500亿斤是打了保险系数的。现在副食品供应有些紧张,主要是丰收后多吃了一点,工作抓得也不紧。总之,1958年是全面大跃进,但是冷静下来看,农业还没有翻身,工业也没有翻身。我们要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争取时间搞建设。我国一穷二白、科技落后,要建成工业强国还要奋斗15年、20年,但是七亿人民齐动员力量是了不起的。钢在产量上赶上英、美并不难,但要按人均占有量比,赶上英国要四亿吨,赶上美国要六七亿吨。现在我国有五亿农业人口,而美国有农业人口2000万,耕种土地20亿亩,一个农业人口养活七个半城市人口,粮食还有剩余,相比我们是落后了。对成绩要有足够的估计,但也不能言过其实,成绩再大也没有资格吹牛。今后我们要坚持鼓足干劲和脚踏实地相结合,大搞技术革命。毛主席说1958年的大跃进为今后的技术跃进创造了有利形势。气可鼓不可泄,要同1958年一样敢想敢干,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永远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条真理。他强调在工作中要有破有立,破立结合。“两参一改三结合”破了旧规矩,破得好,当然也有不该破的也破了。有破就要有立,规章制度是必要的,没有规矩不行。邓小平最后指出要加强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强调党政 要分开,党政不分会使党委陷入日常事务之中,不利于党委讨论决定大事。
三年困难时期
1959年的庐山会议错误地批判了彭德怀,失去了一次纠正“大跃进”错误的极好机会。1960年1月7~17日,毛泽东在上海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我随杨尚昆去上海。一路上,特别在苏南,看到沿线厂房林立,“小土群”、“小洋群”遍地开花,比一年前又有很大发展,给人一种城乡差别已逐渐模糊的感觉,我当时被这种假象迷惑,觉得“大跃进”问题虽多,但确也加快改变着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
1960年粮食总产只有2870亿斤,比1958年的4000亿斤和1959年的3400亿斤分别下降28.2%和15.5%;棉花总产量2126万担,比1958年的3938万担和1959年的3418万担分别下降46%和37.8%,国家进入困难时期。困难到什么程度?不仅仅是购物凭票证。这一年北京市从7月起对居民粮食定量压缩20%;从2月起停止供应零售民用絮棉。原来每人每年发布票15.5尺,1961年每人只发布票3尺。市长彭真解释说,3尺布票做衣服当然不够,是让大家买点布打补丁用的。3尺布还不能全部用来打补丁,因为你买一条毛巾,也要收几寸布票。北京人早点喜欢吃炸油饼,一个油饼要收一两粮票和二钱油票。从每月粮食定量中扣除的半斤糕点票,还买不到一斤的糕点(每斤糕点收六两糕点票)。居民日常生活的副食品,如粉条、淀粉、芝麻酱等都凭证供应。据北京市统计,当时凭票、凭证供应的商品多达40种。后来还增加了工业券,工业券是同工资挂钩的,工资高的发得多些,工资少的就发得少些。总之,那时可以说身无票证寸步难行。
1961年8月,刘少奇、彭真、杨尚昆一行去庐山出席第二次庐山会议。21日晚从汉口乘船,22日晨抵九江,上岸后首先视察了码头周边的农贸市场,只见有不多农妇带着不多的农产品,等候买主,整个市场冷冷清清。彭真亲自询问了几种蔬菜价格,大约是国营商店牌价(有价无货)的10倍。
为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统一认识,纠正错误,1962年1月中央召开有县一级和重要厂矿企业负责干部参加的七千人大会。因为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会议期间各省、市、自治区都不断送来本地区自产的各种食品保障大会供应,才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
当时,中南海的机关食堂也是想方设法度过困难,比如把面条煮得烂烂的,一碗面条只收一两粮票,很受大家欢迎。机关还动员大家利用休息时间捡马粪用以培植蘑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