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思想史
从“大跃进”到三年困难时期——在杨尚昆身边工作见闻
发布时间: 2011-02-23    作者:苏维民    来源:《百年潮》 2011-02-23
  字体:(     ) 关闭窗口

  1022116,邓小平、杨尚昆先后在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地视察,北京市政法委书记刘涌随行。2215时许降落柳州机场,因机场与市区有柳江相隔,江上尚未建桥,行人渡江要靠渡船或浮桥十分不便,因此又改乘机场支线火车进入市区。到达柳州后,当即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刘建勋、书记处书记贺希明陪同看了土法炼出的各种型号的钢、铁实物。刘建勋说广西炼钢已经用了100万立方米木材,保证木柴供应的压力很大。邓小平看了炼钢用的木材,有的竟是国家一级珍贵树种蚬木,就说钢可以炼,粮可以种,木材短期内生长不出来,特别是像蚬木这样的优质木材。你一吨钢值多少钱,烧了这么多蚬木值多少钱?他指出今年用了常年十年用的木材,要种树200万亩,五年后才能得到补偿。他又说要种树,还要注意种果树,不搞经济作物,农民没有好多收入,翻不了身。23日,从柳州乘火车去罗城四把乡,车行两个半小时到宜山后改乘汽车,过龙江、天河时因无桥两次摆渡又耗费了不少时间。罗城县遍地煤铁,煤层很浅,距地面几公尺就有煤,储量达1亿多吨,当时日采2万~3万吨。我们一行看了“冲天人民公社”,他们的口号是“钢铁压倒英美,粮食要争全国第一”,当时日产铁26吨,准备再建一个大的土高炉,拟在一年内调给上海10万吨生铁。

  24日,飞昆明。由省委第一书记谢富治陪同,主要是看土法炼铁和土法炼铜。昆明的“大炼”上马早,虽然也是“小土群”,但高炉较大,每炉日可出铁5吨,能连续生产1520天。炼铜炉很小,以木炭为燃料,每4分钟上料一次(矿石5公斤),每5小时出一次铜,日产粗铜150公斤。邓小平指出,云南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重点搞有色金属。云南的“宝”很多,要全面规划、重点安排,把云南建设成为一个有色金属省。

  26日,从昆明飞成都。由西南局第一书记兼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陪同,当日下午视察了郫县德元人民公社和金牛坝金牛人民公社。邓小平十分关心群众生活,他说,现在农民的自留地交给公社了,但是还要给他们一点机动余地,有点小自由,房子周围要多留点空地,允许他们种点蔬菜调剂生活,也可以种些竹子、树木,既美化环境,也可以增加收入。组织群众生活是国家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门大学问,各级党委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重庆考察时邓 小平也指出,现在公社办的食堂菜太少,应该鼓励社员自己种点菜。所谓“衣食住行”,现在我们应该把“食”放在第一位,按“食住衣行”顺序安排。2730日先后视察了江油、剑阁、彭县等地,在江油看了由遂宁地区三台县调来的5万余群众、日产铁5070吨的群众炼铁,场面很是壮观。31日飞重庆,在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的陪同下视察101102钢厂时,邓小平说你们在钢铁行业中要唱重头戏,要搞高端产品,像钢筋那种最简单的东西让别人去搞。

  112,飞贵阳,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省长周林陪同,视察花溪人民公社,主要看了农民为增产深翻地1,并详细了解社员生产和生活情况。3日,到达遵义,视察街道红旗人民公社托儿所、食堂。4日,视察大风暴人民公社。这是一个特大的社,全社有7万人,占地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我们看了一个生产大队,据说当年产粮1200万斤,每人占有量2400斤,但是社员生活计划全年每人只供应原粮450斤,另加红苕200300斤。邓小平说丰收了应该多吃一点,并一再强调要给人们一点自由,毛主席说过要有点自由主义,大集体,小自由。5日,乘汽车走川黔公路经娄山关、綦江回到重庆。

  6日,突然接到郑州电话,毛泽东在郑州召开会议,要邓小平、杨尚昆和李井泉立即赶到郑州。此次会议毛泽东提出压缩空气,有新的政策出台。邓小平为了解“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人民公社实际情况的三次考察至此结束。 

    1. “大跃进”时期浙江支宁移民档案述略
    2. “大跃进”饥荒中粮食的供给、分配与消费
    3. 1959年全国整顿劳动组织运动中的精简工人
    4. “大跃进”期间制药行业的“超声波化”运动
    5. “大跃进”时期江苏省的梯级河网化运动
    6. 科技“大跃进”对新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影响
    7. 陈云:“特别要注意倾听不同意见”
    8. 赫鲁晓夫为何非常害怕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9. 邓小平在“大跃进”前后
    10. 邓小平在“大跃进”前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